当前位置: 市情 /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

来源: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24 15:37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城建】【城市建设】围绕城市更新扩面提标,持续加大城市体检、城市修复力度。完成正阳路(长丰南路-长虹南路)、朝阳路(长青南路-西环路)1124米地下管廊建设。持续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组织对系统化方案及项目库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先后9次进行研究完善,研究确立了“1+2+N”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体系,“1”即“解决城市核心内涝问题”这一个总体要求,“2”即重点打造“丹阳片区、牡丹园片区”两个生态修复示范片区,“N”即系统化全域推进一批海绵城市典型项目。
  【村镇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照金镇、陈炉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2022年度共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工业园项目等36个,已全部竣工,完成投资约2.3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104.39%。二是加快推进董家河镇、黄堡镇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市级重点镇建设,2022年度共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等29个,完成投资8.24亿元。
  申报争取2022年危房改造计划2批次69户,已全部竣工。争取中省补助资金125.85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6.33万元足额到位。同时,抓好动态监测对象房屋安全核查鉴定。年内集中完成2次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已脱贫户住房安全核查。利用中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送的“重点监测对象、边缘户”清单,逐户开展核查鉴定,动态销号清零,已累计全面开展住房安全核查鉴定3.55万户。
  开展经营性自建房“百日攻坚”行动,排查城乡自建房12.45万栋,其中经营性自建房7102栋。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参照中省技术导则,对房屋基本信息、安全现状进行实地查看鉴定,对判定存在隐患的房屋及时采用封存、警示、拆除等方式,隐患消除前不再使用。完成鉴定为危房的经营性自建房分类整治73栋。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组有垃圾桶、村有垃圾箱和各类收集转运车辆,镇有垃圾转运站。
  【房地产业】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一城一策”和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保交楼、稳民生”工作。持续开展商品房交易、房屋中介、物业服务等专项整治行动,出台《铜川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商品房交易“一网通办”,实现行业部门信息共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56.3万平方米,商品房存量面积91.7万平方米。
  【建筑业】持续开展建筑行业质量安全、扫黑除恶、扬尘治理整治行动,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考评、工地现场人员实名制、6个100%、“红黄绿牌”及网格化监管等制度。2022年全市全年共监督管理工程217项,建筑面积771.91万㎡。房屋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安责险投保103个,缴纳保费692.06万元;累计投保317个项目,缴纳保费2042.6万元。创建市级文明工地20个、省级文明工地3个,“长安杯”奖1项。建筑业产值完成63.18亿元。

  

 

  【环境保护】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强化环境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了环保力量。2022年,铜川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关中第一;岔口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优于国考2个类别;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市生态环境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
  一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坚持夏治臭氧冬治霾,大力开展“五源共治”,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全年优良天数281天,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2天,均超额完成省考任务;印台区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居全省122个区县首位,宜君县空气质量排名关中64个区县第二,新区连续收获123个蓝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开展漆水河、沮河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投资12.65亿元的漆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市城管执法部门改造排水管网49公里,整改管网混错接点88处,沿河散排口全部清零,南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均达到黄河A级排放标准。全市54个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及规范化建设完成率全省最高,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桃曲坡水库累计生态补水1140万立方米,岔口断面水质连续17个月稳定在Ⅲ类标准,水质改善率在全国339个地市中排名第39位,比2021年前进了10位。宜君县、印台区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扎实开展工业源、农村面源等土壤污染治理,29个“一住两公”地块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高标准完成了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市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无污染地块,无受污染耕地,无农村黑臭水体。全市150家危废产生单位、2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181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全部纳入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基本实现危险废物管理全覆盖建网、全链条监管、全流程服务,危险废物监管“铜川模式”受到省厅肯定。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环境监管和处理处置实现“两个100%”全覆盖,未发生医废传播事件。
  二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坚持市委统揽、人大监督、政府主导、政协支持、纪监助力、区县和部门合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研究环保工作30余次,市人大、市政协开展专题调研座谈6次,市级领导常态化调研指导生态环保重点工作,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更加牢固。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水污染防治四级联动监管、土壤污染防治联合调度等机制体制10余项,制定印发了大气防治、水环境保护、净土保卫战等方案措施20余项,网格化监管“红旗模式”在全省进一步推广,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全省评比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三是生态品质持续提升。紧盯渭北“旱腰带”治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联合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修复生态面积1245.75亩,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率分别达78.51%和94%,完成营造林30万亩,恢复湿地1.78万亩,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89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03%,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9.53%,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妥善处置了“4.3”北洛河疑似污染团事件、“3.27”包茂高速交通事故和“8.7”210国道柴油车侧翻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成功举办全市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政企联合辐射事故应急演练,辐射安全管理数据质量核查工作居全省第一。王益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照金镇梨树村、关庄镇树林村、陈炉镇那坡村荣获2022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发挥处长单位作用,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有关环境指标全部达到测评标准。
  四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坚持以减污降碳为抓手,全面摸清了水泥、火电、有色、白灰等传统产业碳排放现状,编制印发了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重点行业碳排放现状及达峰预测报告》,为深入开展碳达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排污权交易平台新增注册企业20家,交易金额618万元,排污许可执行报告按时提交率和审核率稳居全省第一。全面开展清洁生产专项行动,对7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督导,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减排指标可超额完成省考任务。扎实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全要素保障,共办理环评394个、排污许可证141家,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精准落实“三线一单”,为69个新建项目提出选址选线方案,配合完成了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规划环评任务。全力推动环保项目建设,申报中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39个,涉及资金5.91亿元,已争取到位项目13个,资金8500余万元。市生态环境局被市政府评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先进单位,耀州、王益、印台分局分别荣获区县“2022年度高质量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五是督察整改有力有效。狠抓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13个问题中到达整改时限的7个全部完成整改,其中2个已通过省级验收;国家黄河流域环保督察反馈的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第二轮省环保督察29个问题中到达整改时限的22个全部整改到位,10个问题已销号,矿山企业全部编制了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水土保持3个方案,生态修复面积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次督察交办的180个信访问题全部办结并进行了“回头看”,“清零”成效持续巩固。
  六是监测执法精准高效。坚持精准监测、科学治污,在全省率先安装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自动监测站,在全国5个基础试点城市中率先完成碳监测试点任务,全年监测空气、水、噪声、土壤等重点排污单位80余家次,取得监测数据35万个。认真践行执法+服务监管新理念,全面落实审慎包容监管和非现场执法+正面清单监管制度,推行首违不罚、轻违免罚制度,27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行政处罚62件,处罚金额1015.5万元。对38类主要风险点和307家“五源一设施”企事业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发现的67家单位99个隐患全部整改到位。铜川市荣获全省执法监测大练兵网络答题集体一等奖,市第一生态环境监测站荣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耀州分局、王益分局荣获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王益大队罗莎同志荣获2022年度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市环境监测站荣获全国实验室能力考核优秀单位。
  七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矢志倾力治污染,攻坚路上党建红”党建品牌凝心铸魂、助推发展作用进一步扩大,全年召开党组会议22次,组织学习25次,开展宣讲8次,开办环保大讲堂4期。党建工作在全市机关党建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先后获得全市模范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印台分局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扎实开展“持续正风肃纪 打造清新环保”专项整治、“六个聚焦”查一查和四个专项治理,排查廉政风险点七大类28个,逐一对账销号,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
  八是信息宣传亮点纷呈。利用“六五”环境日、低碳日等重要纪念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全年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播稿件323篇,其中中国环境报13篇、陕西日报4篇、陕西广播电视台6篇,我市“系统治理提水质,生态修复大变样”被省厅推选为全国优秀案例,中国环境报对我市“10年实施91个节能减排项目,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报道,“保护漆水河全民在行动”公益活动荣获全省优秀公众参与案例。市环境监测站荣获全省优秀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城市公共事业】【城市供水】全市南北市区城市供水分别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铜川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和耀州区自来水公司承担,宜君县城市供水归口省水务集团管理。
  铜川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铜川市人民政府出资,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2008年11月12日由原市自来水公司变更设立、组建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位于我市北市区延安路50号。主营业务为供水、售水,截至2022年底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8.01亿元,供水管网458公里,日供水能力8.5万立方米,现承担着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照金镇、陈炉镇、坡头镇、铜川市周陵农业科技示范园、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新材料产业园、铜川市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川矿业公司九个独立矿区(陈家山矿区、下石节矿区、焦平矿区、玉华矿区、东坡矿区、鸭口矿区、徐家沟矿区、金华山矿区、王石凹矿区)及一五三厂等3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供水任务。供水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耀州区供水公司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托管,总资产1586.46万元,已建成主管网155公里,供水区域为耀州区城区,日均供水量0.8万立方米。
  陕西铜川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为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下辖的供水企业,2001年,铜川市人民政府与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签订了《铜川新区城市供水合作协议》,由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出资组建陕西铜川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3.2亿元,已建成供水主管道84.68公里,供水区域为新区城市约13万人口生产生活用水和周边重点企业用水,覆盖新区建成区和周边13个村庄。规划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天,目前建成两条生产线,实际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天,日均供水量2.6万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净水厂三期工程,新建一条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天净水生产线,总供水能力达到8万立方米/天,可满足新区未来5—10年的用水需求。
  三个供水服务企业均实行三级分类阶梯水价,设有独立水质化验室,实行三级水质检测制度,坚持原水、出厂水、管网水日检9项(新区供水日检11项),月检38项,年检106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南市区污水处理厂、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及宜君县东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表Ⅰ中A标准。
北市区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处理北市区(印台区、王益区)的生活污水,日处理污水能力3万立方米,日均处理量2.7万立方米,配套污水收集管网43.8公里。南市区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处理南市区(新区、耀州区)的生活污水,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立方米,日均处理量3.8万立方米,配套污水收集管网35.9公里。宜君县东方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宜君县城及周边生活污水,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立方米,日均处理量1200立方米,配套污水收集管网22公里。全市现有再生水管网37.9公里,再生水主要用于声威水泥、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美鑫电厂等工业企业利用、补充河道生态基流等。
  【城市供热】2015年市委、市政府顺应市民期盼,全面启动铜川新区集中供热项目。该项目由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已建成供热主、支管网78公里,总用户数约7.8万户,完成分户控制改造用户6.05万户,建设热交换站113座,供热面积118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南市区集中供热全覆盖。
  【城市供气】铜川市燃气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8年改制为铜川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2月,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以增资扩股形式对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成立了铜川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828.57万元人民币,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拥有51%股权,铜川市国资委拥有49%股权。经过20多年发展,业务范围已覆盖铜川市三区一县(宜君县城区除外)、11个矿区和36个乡镇,城镇气化覆盖率约97%,位列全省第一,用户总数23万余户。敷设高、中、低压燃气管网1200余公里,建成储配站1座、分输调压站7座、CNG(压缩天然气)调压站1座、CNG加气站2座、LNG(液化天然气)点供站5座,拥有1000立方米(标准气态体积,约5.2万方储气量)调峰储气罐4座,建成5000立方米(标准液态体积,约312万方储气量)LNG应急储备调峰站一座。初步形成了“全市一张网、区域小环网、多气源保障、多产品配送、多方式供给、多场站输配”的城市燃气输配格局。 

  

 

交通加快交通项目建设,G342崾岘梁至画眉梁公路、梅七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通车,玉皇阁二号桥、西延高铁、华能照金电厂铁路专用线等重大枢纽工程强势推进,G6522延西高速(董家河产业园)互通立交、延西高速铜川至西安改扩建、铜川市东过境金锁关至新区高速公路、梅七线前河站至曹家峪站段铁路等重点前期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22年底,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44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8公里,国省道585公里,县道643公里,乡道1021公里,村道1959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达115.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乡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
  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善农村公路122公里,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7.2公里、安防工程18.1公里、危桥改造1座、水毁修复项目33个。2022年建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个、市级示范乡镇5个、县级示范村5个,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示范县全域达标,印台区周陵至城关公路荣获“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坚持第一书记和驻村定点帮扶力度不减,持续壮大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成效。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完成342国道西路家至红土段预防性养护工程、210国道耀州过境旧线段养护大中修工程、210国道黄堡北出口安全提升工程、桥梁信息公示牌和限载标志牌调整工程、交通标志标线优化提升专项工程,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合格率100%,单点合格率92.65%,关键指标合格率92.75%。实施公路绿化1373亩,路容路貌焕然一新。加大治超执法力度,国省干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分别控制在0.01%、0.02%。开展智慧公路试点,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干线、农村公路新增视频监控(站)点44处,市交通运输局被评为全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修订印发《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办法》,完成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和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提升改造。开通铜川东—安康铁路客运线路,新增公交线路1条、优化公交线路3条,开通公交教育专线2条,更新巡游出租车65辆。创新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巡游出租车经营者加入网络预约平台,引导企业发展旅游客运、包车客运、道路客运+旅游、道路客运+邮政快递+农村货运。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全市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积极开展“文明客运车”“文明出租车”“文明公交车”“最美驾驶员”评选和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连续21年开展中高考期间“爱心送考”活动。

  

 

文化旅游【文化旅游】铜川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历史馈赠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绿色养生游、红色照金游、青色耀瓷游、蓝色工业游等特色旅游项目。铜川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旅游景区10家,2A级旅游景区5家。药王山承载着灿烂的中医药文化,游药王仙山,品美味药膳,探寻药王长寿之道。
  【铜川文化】铜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是“一圣四杰”的故里(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西晋哲学家傅玄)。耀州青瓷久负盛名,“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州窑与钧、汝、官、哥、定5大官窑齐名并著,历经唐宋元明清1400多年,至今炉火不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陈炉,被誉为“东方古瓷巨镇”活化石,有“炉山不夜”之称。以高寒清迥、远胜骊山著称的玉华宫,是昔日皇帝避暑行宫,为玄奘法师创法相宗、圆寂之地,玄奘法师在此4载,译经682卷(毕生译经1335卷,其中在西安大雁塔15年译经653卷)。一代药王行医隐居之地药王山,承载着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崇高的医德和灿烂的中医药文化。药王孙思邈留下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养生理念被世人尊崇。农历二月二药王山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逢庙会寻求养生奥秘的人络绎不绝。经国务院批准保留的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成为传承药王思想、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铜川市是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几年,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59个。其中,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0个,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31个,设置率100%,耀州区正在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活动、“铜川有戏”戏曲展演、360度看铜川摄影活动等公共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群众每年必点的文化套餐。
  【铜川文物】铜川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070处(包括古遗址534处、古墓葬247处、古建筑166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2处、其他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全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3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处、社区博物馆3处。

  

 

【科技】2022年,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建设“一示范四高地”目标,以打造科创转化高地为工作主线,以国家高新区创建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平台建设、项目支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应用等各项工作,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87亿元,投入强度为0.4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64亿元,投入强度为0.42%,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科技计划管理】2022年获省科技厅审批立项“高功率窄线宽波长可调激光器模块的研发”“超高纯磷化铟多晶材料合成技术研发”等9个项目,支持专项经费4500万元,首年专项资助经费1500万元已拨付至项目实施单位。推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其中5项已批复立项,争取资金171万元。牵头成立新兴产业项目谋划工作领导小组,谋划的光电子、数字经济、新材料等40个新兴产业项目达到入库条件,概算投资94.65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93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2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家,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1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家,省级潜在瞪羚企业1家,市级瞪羚企业6家。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荣获2022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二届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成长组第二名,铜川铜瓷特种陶瓷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优秀奖。对2021年度首次认定的1家瞪羚企业、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首次入库的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4家省级双创孵化载体兑现奖补资金550万元,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平台】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在铜川市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心加挂秦创原(铜川)创新促进中心牌子。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与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铜川029Cu飞地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孵化载体。陕西省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获批建设。镁高镁诺奖(铜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型研发机构获批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计划立项项目。2022年认定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项目11项,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项目4项,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平台4项。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2022年立项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59个,认定省级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陕西大唐种业有限公司的抗旱节水高产国审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产业化推广项目),争取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0万元。积极推进技术合同服务登记工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15亿元。
  【深化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抢抓省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机遇,班子成员多次与省内知名高校密集对接、座谈交流,促成我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订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我市分别在各高校设立“铜川市飞地科创中心”,加强研发模式、转化模式、融资模式和人才机制创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学校与我市共建“飞地转化孵化产业基地”或“成果转化中心铜川分中心”。我市与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西安航空学院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识。我市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达成金融支持“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识。时任省长赵一德对此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铜川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着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方光华副省长批示:“三项改革”需要地市支持,铜川市主动出击、创新承接,与3所高校达成多项成果转化共识,很有启示意义。衷心希望有科技型企业在铜川孕育产生。
  【科技金融】“三项改革”铜川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开展企业尽调20余家,完成尽调企业5家,进入投委会决议的企业项目2家,完成交割1000万元的陕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带动省内投资机构跟投1.41亿元,打造了政府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投带招、跟投联投的成功典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营。拟投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000万元,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尽调,并通过基金投决会,正在与宇腾电子商议投资协议。
  【国家高新区创建】研究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铜川市“以建促升、对标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大会,定期梳理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任务最新完成情况。2022年“一区三园”内高新技术企业57家,占全市62.6%,科技型中小企业111家,占全市59%。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294.34亿元,较上年增长23.57%。固定资产投资128.22亿元,较上年增长7.07%。
  【省级农高区创建】指导完成《省级农高区建设发展规划》《省级农高区建设实施方案》《省级农高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省级农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园区培育申报高企5家,建成了省市级“星创天地”5个。实行省级农高区创建工作月联席会议和周报制度,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科技人才】制定出台《铜川市科技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科技创业导师队伍102人,3人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铜人科技李斌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获省级科技专项补助10万元。引育科技经纪人10人。我市2支研发团队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获批省级专项补助60万元。省级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立项13项,获批年度省级人才专项补助444万元。推荐6名科技创新人才为全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人选。向省科技厅推荐备案“三区”科技人才45人,获取国家专项补助90万元。依托“三区”科技人才和百村特派员组建5支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完成国家科技部政务平台自然人科技特派员登记备案672人,法人科技特派员86家,进一步壮大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教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7所,在校生94288人,教职工10432人,专任教师7840人。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校园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围绕努力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铜川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强基固本,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举办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访谈摘登,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庆“七一”表彰大会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会议,表彰优秀共产党员2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8名、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认真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是贯彻回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成功举办“贯彻回信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活动,表彰命名第二批“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选省、市级德育“先进集体”9个、“先进个人”31名、普通中学省、市级“三好学生”41名、“优秀学生干部”21名。以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为载体,8名教师荣获省级中小学思政课“大练兵”标兵能手称号,5人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学能手。
  三是推进教育改革,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成效。按照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任务,多次组织机关领导干部和校园长骨干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名校+”和集团化办学经验,多次召开座谈会、推进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铜川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的意见》,引进名校及专家团队,耀州区与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领衔的上海浦东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达成合作,王益区积极引进西安高新一中“云校+”项目创新实践跨区域合作办学新模式。聚焦校内减负,深化“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与“三个课堂”;聚力校外减负,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100%,56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联网国家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
  四是聚焦质量提升,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积极推动“自主游戏”实践和幼小双向衔接,创建5所省级试点示范基地园,基地园占比以14.5%居全省第一。58所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达标,狠抓控辍保学,不断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核减民办学校招生计划1175个,购买学位2663个,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5.6%,超额完成省定工作目标。
  五是强化素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遴选铜川市教学能手60名,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1名,市五中教师闫妍入选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落实完善人才“引育管留用”全链条,招聘补充教师316名,交流轮岗138人。认真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全年累计培训校长、教师13600余人次,4名教师入选2022年教育部及陕西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扎实落实中央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市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乡村学校70所,受益教师1787人。持续加强民代人员待遇保障,督促区县落实一次性补偿资金,确保全市教师队伍稳定。
  六是坚持扩容促优,教育综合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持续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共储备项目79个。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23所,新增学位900个,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筹建工作,省教育厅在铜召开筹设工作推进会暨专家组成立大会,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认真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市级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创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政策体系,全年共计拨付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640.49万元,为5790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254.38万元。控辍保学、营养改善计划、体卫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选工作高效推进。

  

 

卫生卫生健康事业基本概况 
  (一)卫生健康机构: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机构808个(包括477个村卫生室), 其中:医院45个(综合医院18个,中医医院9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17个),比上年减少综合医院3个,中医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42个,比上年减少2个,卫生院32个,比上年减少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6个,比上年减少7个;门诊部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5个,健康教育所1个),比上年减少1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
  (二)床位数:2022年全市共有编制床位6845张,比上年编制床位减少284张,减少3.98%;实有床位7072张,比上年实有床位减少183张,减少2.52%,其中:医院床位5804张,比上年减少89张,减少1.51%(其中:综合医院3497张,减少24张;中医医院1055张,减少95张;中西医结合医院20张;专科医院1232张,增加30张);卫生院床位553张,比上年增加20张,增长3.7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499张,比上年减少49张,减少8.9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6张,与上年减少45张,减少17.24%(其中: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6张,减少45张;妇幼保健机构150张)。
  (三)人员数:2022年全市共有在岗职工10051人,比上年减少511人,减少4.84%。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330人,比上年减少322人,减少3.72%;其他技术人员105人,比上年减少14人,减少11.76%;管理人员1066人,比上年增加73人,增长7.35%。其中:仅从事管理的人员695人,兼职管理的人员371人;工勤技能人员643人,比上年减少106人,减少14.15%;乡村医生及卫生员278人,减少40人,减少12.58%。
从人员构成看,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2.88%,其他技术人员占1.04%,仅从事管理的人员占6.91%,工勤技能人员占6.4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占2.77%。
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621人,比上年增加9人,增长0.34%。其中:执业医师2079人,比上年增加9人,增长0.43%;注册护士3935人,比上年减少154人,减少3.77%;药师(士)396人,比上年增加2人,增长0.51%;技师(士)578人,比上年减少14人,减少2.36%;卫生监督员50人,比上年减少2人,减少3.85%;其他卫生技术人员750人,比上年减少163人,减少17.85%。
  (四)每千人口的平均水平:按照全市常住人口70.5万人计算,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1.82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7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5.58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0.56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6.07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1.13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10.03张。(注: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70.5万人来源于铜川市统计局 )
  二、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情况 
  2022年全市总诊疗271.16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3.39万人次,下降4.71%。其中医院诊疗人次158.36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12万人次,下降1.9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9.7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9.47万人次,下降8.67%(社区服务中心/站22.79万人次,减少2.15万人次,下降8.62%;卫生院17.18万人次,减少1.9万人次,下降9.96%;村卫生室30.82万人次,减少5.02万人次,下降14.01%;门诊部0.32万人次,增加0.09万人次,增长39.13%;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8.61万人次,减少0.49万人次,下降1.68%);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0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8万人次,下降5.76%(妇幼保健院/所/站9.12万人次,减少1.23万人次,下降11.88%)。
  医院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58.40%,比上年上升1.65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36.78%,比上年下降1.60个百分点(社区服务中心/站8.40%,下降0.36个百分点,卫生院6.34%,下降0.37个百分点,村卫生室11.37%,下降1.23个百分点,门诊部0.12%,增加0.04个百分点,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55%,增加0.32个百分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占4.82%,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妇幼保健院/所/站3.36%,下降0.27个百分点)。
  全年总计出、入院病人131642人次和132969人次。出院人数比上年增加2372人次,增长1.83%,其中:医院增加3087人次,增长2.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68人次,下降1.76%,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647人次,下降9.93%;入院人数比上年增加3192人次,增长2.46%,其中:医院增加3872人次,增长3.2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101人次,下降2.5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579人次,下降8.90%。住院病人手术47606人次,比上年减少9213人次,下降16.21%,其中:医院减少9200人次,下降16.3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8人次,下降8.2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5人次,下降0.85%。
  全年各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7047张,实际开放总床位250.22万床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36.19万,病床使用率55.86%,比上年上升2.08个百分点,其中:医院63.37%,上升2.56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93%,下降0.92个百分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7.72%,下降5.87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0.3天,比上年增加0.4天。
  三、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225.8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医院281.5元,下降5.63%,基层医疗机构109.9元,增长97.31%(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142.2元,增长38.46%,卫生院98.8元,增长31.21%,门诊部629.8元,增长66.48%),妇幼保健机构188元,增长2.56%。
  住院病人次均住院费用7573.2元,比上年增长4.61%,其中医院7821.4元,增长4.42%,基层医疗机构4114.1元,增长24.0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676.2元,增长0.28%,卫生院2965.6元,增长28.40%),妇幼保健机构4548.9元,下降7.92%。
  出院者平均每日住院医疗费732元,比上年下降0.18%,其中医院747.2元,下降1.2%,基层医疗机构428.7元,增长29.71%(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437.6元,增长12.26%,卫生院402.4元,增长64.65%),妇幼保健机构645.5元,下降4.53%。 
  四、医疗卫生健康机构设备及房屋建筑面积情况 
  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10310台(件),总价值179286万元,100万以上设备249台。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617286平方米,其中医院425457平方米,基层医疗机构140485平方米,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1344平方米。

 

 

  【社会事业】【基本民生保障】10月18日出台了《铜川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细化了原规程中家庭财产、就业成本等内容。开展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复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1887户5741人。开展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全市1205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开展了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发现并整改问题36个。开展了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行动,拨付278万元为区县补充社会救助服务经办力量。制定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铜川市关于兜底保障成果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一周一碰头、半月一研判、一月一会诊”工作机制,常态化对救助审批权下放后的工作进行督导,逐步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截至12月底,铜川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061户26189人、特困人员1631户1683人。实施临时救助20737人次。开展了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对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帮扶,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全市发放一次性补贴资金402万元,受益对象2.8万人。对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开展救助,排查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42182人,因疫情给予临时救助848人次,发放救助资金61.915万元。出台了《铜川市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成立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合力团的通知》,组建助力乡村振兴合力团3个,定向帮扶铜川市3个乡村振兴重点乡镇。实施帮扶项目20个,投入帮扶资金50.5万元,受益人次4.5万人。铜川市民政局印发了《2021年省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实施意见》,支持14个社会组织开展2021年省市福彩公益金项目。开展寒假春节期间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工作,走访慰问留守儿童150名、散居孤儿2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0名,发放慰问金2.9万元、米面油60份等。开展了春节送温暖活动,联合市慈善协会筹集款物209.11万元,慰问困难户5811户,资助83个帮扶村困难户。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积极募集物资抗疫,累计募捐资金489.55万元,募捐物资1360.26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2536人次,发放金额2450.525万元。
  【基层社会治理】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出台了《铜川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的若干意见》,开展“四项行动”,扎实推进民政领域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村(社区)级便民服务代办制度的实施方案》,探索和建立符合铜川市实际的便民服务代办制度,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印发了《铜川市民政局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强管理 促融入”相关工作的通知》,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自治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推动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提前完成全市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目标。开展了2022年全市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工作。下达区县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项目4个,补助资金360万元,下达市级福彩公益金支持社区服务体系项目12个,补助资金50万元。完成了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在全市72个社区的推广。印发了《2022年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清单》《2022年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帮助包抓社区解决国文国卫巩固工作难题。
  【基本社会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印发了《铜川市民政服务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铜川市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铜川市民政服务机构应急处置援助队,常态化开展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抽查检查养老服务机构30余次,确保养老服务机构安全运营。推进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成功申报2022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争取资金516万元。实施居民家庭适老化改造,投入70万元为200个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探视、健康服务和关爱服务,上门探视14576人次,电话或视频探访59112人次。实施政府援助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了上门洗衣、助餐、助浴、精神陪护等服务,已累计服务12316人次,服务时长达到了48151.34小时。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完成开发并投入运营使用。市第二老年服务中心项目主楼、附楼已封顶,完成二次结构施工,累计完成投资6840万元;市社会福利精神病院项目综合楼、住院楼、门诊楼主体已完成,累计完成投资6653万元。培育4家“健康养老产业”,完成年度培育计划。策划包装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15个。开展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督查,推进了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截至12月底,全市建成日间照料中心67个,社区覆盖率93%。开展了养老机构养老防诈骗和消防安全工作,共排查19家养老机构、413家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开展12场宣传活动,发放17000余份宣传品。举办了铜川市第二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培训了600名养老护理员。建设铜川市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认定中心。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指引》,组织引导局管各社会组织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设立党员先锋岗等形式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展社会组织年检,248家社会组织参与年检。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治理,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了《铜川市民政局关于实施“五社联动”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方案》,确定耀州区、王益区、宜君县为“五社联动”试点区县,举办了2022年“五社联动”试点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培训班,培训了443名工作人员。截至12月底,铜川市有志愿服务站72个,实名认证志愿者113931人,注册志愿团体1373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1594个,累计服务时长9662944.44小时。开展2022年至2023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行动期间铜川市共设置各类救助避寒场所28个,发放棉衣被111件(床),救助156人次,寻亲成功5人次。完成第十个全国救助开放日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文明祭祀、平安清明”活动,在全市设置72个社区集中祭祀点,安放156个祭祀炉,为群众提供祭祀服务。开展了“鲜花换烧纸”活动,在市大同公墓举行了铜川市第五届节地生态免费安葬仪式,引导群众树立节地生态安葬观念,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举办了婚姻登记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做好特殊日期婚姻登记工作的通知》,全面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并于10月11日实现了全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工作。


网络编辑:李敏超
信息审核:何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