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铜川因煤而立、先矿后市,工业起步早,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是陕西和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内煤炭保有储量29亿吨,石灰石、陶瓷粘土、水泥配料黄土等资源储量大、易开采,石油、风力、油页岩等资源也较为丰富,建国以来累计为国家贡献了7亿多吨煤炭、3亿多吨水泥。经过60多年发展,铜川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煤、电、铝、水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现代医药、先进陶瓷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截止2023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40户,涵盖32行业大类、80余个行业小类,从业人员近3.6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1.74亿元、同比增长0.8%。
一是服务工业企业协调保障。贯通落实市政府《关于打好主动仗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大稳增长政策措施宣贯,鼓励光电子、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重点行业扩销提效。用好省厅运行监测平台,持续跟踪协调服务237户规上工业企业,组织产销对接20多次,扎实开展“百人进百企双包一解促发展”活动,紧盯产值过亿元企业建立稳增长问题清单解决机制,协调解决企业产供销、投融资等问题,为重点工业企业积极争取新增产能、超产超销、贷款贴息等中省各类政策性奖补资金,组织举办水泥建材等大宗工业品产销对接会,支持鼓励铝加工、汽车装备、新型建材、光电子、消费品等重点行业企业扩销增产。促企业达产达效稳增长,提升发展信心。2023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3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位列全省第一,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5.7个百分点。其中:能源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68.6%,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6%,拉动全市增加值增速10.8个百分点;非能源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31.4%,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0.3%,下拉全市增加值增速0.1个百分点。七个主要行业“6增1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1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2.7%;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2%;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7%;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8.9%。
二是紧盯产业前沿,超前谋划、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着眼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入全省34个重点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大抓项目建设,循环化发展能源资源产业、链群化发展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了以“三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2023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30.2%、22%。全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制定《关于支持再生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功举办铜川市铝产业发展大会,汇聚了全国206家铝产业企业及有关单位集中来铜参会观摩。成立我市首个省级产业协会--陕西省铝业协会,建成汐池年产2万吨高端铝箔餐盒等一批铝精深加工项目,全年完成产值增长18.2%、增加值增长12.7%,铜川已成西北最大铝材加工聚集区。推动建成了磷化铟调制器研发生产、雷达传感器、宇腾光电器件等项目,引进深圳美特伦智能家居电子、大功率医疗CT机核心零件等12个项目,产业链完成投资22.8亿元,增长109.9%,光电子产业实现延伸发展。落地建成长空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20户,在建项目11个,车轮车桥、铸锻件、精密加工等业态聚集成势,装备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7.2%,汽车装备配套产业进一步聚集。全省首家CDMO代工企业-陕西锦穗颐和药业公司现代化药品代工平台一期建成投产,是西北最大CDMO专业平台,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8%,实现较快发展。抢抓省上支持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线建设政策机遇,建成冀东5G智能工厂、铭帝智慧仓储等一批5G+融合应用场景和陕建铭铝、陕西建工装配式2条省级智能产线。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实现120户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以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碳达峰为突破,大力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铭帝铝业、尧柏水泥成功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冀东水泥创建为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为铜川工业驶入绿色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增添了新动力。
三是工业园区已是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制定出台《市级工业园区发展三年倍增计划(2023-2025年)》,锚定“决战园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大力实施市级工业园区“一大跃升、两大突破、三大提升”三年倍增专项行动,实现园区工业产值、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效等取得突破。董家河卡梅特和王益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改造持续推动,陕西省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成功启动,通信运营商与重点园区和企业签订了数字化改造战略协议,已形成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铝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园光电子新材料、耀州窑文化基地先进陶瓷、耀州惠塬工业园区绿色建材、王益经开区新型绿色建材等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王益经开区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园区专项资金1000万元,省级中小企业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项目加快实施,推动园区标准化厂房和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全市工业园区规上企业146户,从业人数2.4万人,分别占全市的63%和69.16%;完成产值343.19亿元,增长15.74%,占全市的67.06%,较上年提升9.12个百分点,其中市级园区完成产值263.58亿元,占全市51.51%,同比增长18.87%,较上年提升8.1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7万人。
2023年,全市生产原煤1826.99万吨、增长8.6%;洗煤666.11万吨、下降12.4%;水泥1349.8万吨、增长2.8%;水泥熟料1198.67万吨、下降1.6%;发电量140.99亿度、增长17.2%;电解铝30.42万吨、增长0.1%。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3.2%,较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64.2%,提升6.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2.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51%,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规上民营工业企业188户,产值增长3%。
【农业】【农业农村】2023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抓手,守住了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产业持续兴旺,乡村宜居和美,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勃勃生机。
【粮食】聚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面积100.89万亩、总产32.61万吨,实现二十连丰,全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为优秀等级。建成7个县级、30个镇级综合农事服务站,实现涉农镇办全覆盖,带动全市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近30万亩。2个站点分别荣获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
【果业】推广“三新”建园和“三改”提升模式,建成高质高效水果基地5.28万亩,水果面积达60.08万亩、产量达73.75万吨。“在中国—中亚峰会期间,铜川大樱桃被选为峰会指定果品,受到与会嘉宾一致好评”,孟家原桃入选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单,3个区县荣获“中国苹果产业实力县域”,“铜川苹果”品牌价值达26.16亿元。
【畜牧业】坚持“生态绿色化、生产高效化、产品优质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液蛋加工、千头肉牛等项目投产,印台区荣获国家“减抗”效果突出县区、全省畜禽类产业链典型县,2家兽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畜牧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是11.5万头、1.4万头、 4.2万只、287.5万羽。全市全年肉、蛋、奶、水产产量分别达到1.32万吨、2.41万吨、2.26万吨、0.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产值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方阵。
【中药材】按照“调结构,推模式,延链条,树品牌”的思路,稳定道地药材面积,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产量和效益。2023年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产量达到8.41万吨。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出质优价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科技创新】通过建基地扩增量、建模式做示范,持续擦亮铜麦系列、青砧苗木、循环农业“三张”铜川自主创新名片。“铜麦6号”以亩产766.42公斤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记录,铜麦8号、9号参加省级区域试验,为持续做强“铜麦”系列良种奠定坚实基础。“青砧”系列苹果矮化砧木通过国家认证,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砧木类型,也是世界首例苹果无融合生殖矮化砧木。生物质营养液提升耕地质量技术入选省级农业主推技术。
【农村发展】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建户厕3469座,改造提升农村公厕3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69%,位居全省第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3.44%。印台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5个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实施“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建立涉农市级专家工作站4个,7名高素质农民荣获全省职业农民领军人才,5名乡村工匠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商贸】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81亿元,同比增长6.9%,位居排名第1;外贸进出口总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16.91%,位居全省第4。铜川花月荟街区建成投运,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7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880万元,成为铜川乃至周边地区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2023孙思邈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博览会在全民健身馆成功举办,达成各类合作意向336项,成交额5100万元。
【商贸服务业】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策划开展“2023新春年货节”等大型促消费活动10余场,引导企业开展满减、打折、主题营销等促销活动120余场次。先后发放电子消费券200万元,带动消费5700万元。围绕商务领域重点产业、行业谋划34个高质量项目,建成宜君博宇电子、新区绿旺旺家庭农场等3个中央农产品供应链项目、4个省级商贸流通项目和22个县域商业行动县项目。建成改造2个区县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2个乡镇商贸中心、115家乡村连锁便利店。指导朝阳社区等10个试点社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便利化服务。先后组织宜君大美林海农业、西邮美农农业等40余家企业参加2023年铜川名优产品(盐城)展销活动和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签约2个农产品采购项目,涉及金额4000万元。
【外向型经济】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组织全市12家企业参加各类外向型展会9场,特别是第六届进博会期间成功签约两个项目,涉及金额2.2亿元。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引陕西赛骏、希芯至诚等外向型企业13家。指导金融机构为4家涉外中小微企业授信1.73亿元。举办各类政策宣讲培训会14场,开展“面对面”政策送上门宣讲活动,确保《陕西省保稳提质若干措施》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全年新增外贸主体11家,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到达2.43亿元。
【电子商务】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组织80余家电商企业参加2023年网上年货节促销活动、樱桃节直播推介活动等线上促销活动,展销推介我市销售苹果、香菇、耀州瓷、艾制品等特色产品,实现额4300万元。组织参加省、市电子商务培训班四期,先后组织驻村干部、电商企业、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负责人等270余人参加,帮助拓宽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产销资源对接、展销推介、直播带货等形式,促进耀州瓷线上销售宣传,抖音平台上线耀州瓷销售店铺60余家。2023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9.78亿元,同比增长12.13%。
【物流业】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积极推动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协同发展,支持邮政、电商、快递、运输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统仓共配,提高物流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围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铜川渭北智慧物流产业园、中农智慧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全市建成果品贮藏库96座,贮藏能力16.82万吨。
【拍卖】2023年,铜川市具有拍卖业务许可的企业共3家,分别是陕西鑫光拍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衡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陕西博海盛世拍卖有限公司,企业共有员工14人,注册拍卖师3名,累计举行拍卖会24场,拍卖累计成交金额640.28万元。拍品来源有金融资产机构委托、其他政府部门委托等,涉及房产、车辆及其他拍卖。
【住宿餐饮业】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组织域内咸汤面、玉玲菜馍、窝窝面等50余种美食产品参加第七届丝博会,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我市特色餐饮美食和非遗文化发展成果。陕西伊晟德食品有限公司获得省级振兴老字号项目支持资金30万元。积极对接陕西大匠农科产业有限公司入驻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春蕾茶叶蛋、盐焗蛋、溏心蛋、变蛋等生产线。依托闫府食品打通肉制品预制菜产业链,研发出卤肉预制菜产品,远销山西、甘肃、青海、宁夏 湖北、浙江等地。组织开展酒店礼仪服务接待培训,邀请北京、西安等专家对大型酒店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为广大宾客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有效提升住宿业水平。
【家政服务业】2023年,全市共有各类家政服务经营机构45家,从业人员约1789人,录入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2455条,917名家政服务员通过了商务部家政信用体系认证。市区两级商务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对接培训机构,结合就业者的用工需求,组织实施好全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开展家政服务1.9万余人次,服务家庭3.5万户。
【安全生产】2023年,铜川市商务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先后组织召开了8次专业委员会议和安全生产分析研判会,累计为150家重点商贸和成品油企业开展了安全生产培训和燃气安全消防培训。全力做好重大事故隐患排查专项整治2023行动,聚焦大型商业综合体、成品油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等六大重点领域和节假日、全国“两会”、中国-中亚峰会等重要节点,出动执法检查110人次,检查重点商贸企业场所300余家次,督导企业整改安全生产问题隐患120个。
【经济】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安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幸福美丽铜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面对经济恢复波浪曲折的艰巨任务,我们主动应变局开新局,坚持把稳增长贯穿全年,一手抓政策靠前发力、亲商暖企解难题,一手抓项目提速加力、招商引资添动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运行在稳中求进中实现量质双升。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3%,排名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均排名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均排名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4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