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落实市委全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方案》,近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公共文化惠基层”服务创新大赛,各区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局、新区社会事业局及全市相关文化单位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了众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道路。它们在理念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更在实践中善于利用“存量”求“变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现代化。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期待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支持、参与其中,同力同行推动我市公共文化事业迈向新台阶!
“议”出文化新天地
“育”见幸福邻里情
秦岭社区构建“互助循环”模式
激活基层文化新活力案例
摘 要
本案例围绕秦岭社区如何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可持续性差”等痛点,系统阐述了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亭下议事”平台精准绘就“文化需求图谱”;创新构建“以阵地换服务、以服务换服务、以技能促传承”的互助循环模式,有效整合专业与草根文化资源,激发居民主体意识,将美育课堂打造为传承文化技能、增进邻里感情、提升社区凝聚力的核心载体,最终形成了文化服务内生循环、自我造血的长效机制,是“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基层的鲜活体现,为基层社区通过文化治理促进和谐善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案例背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质量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过去的秦岭社区与许多老旧社区一样,面临文化活动场地匮乏、服务内容单一、资源供给不足等共性难题。居民的文化活动多局限于自发、分散的状态,如合唱队在楼道练习易引发投诉,老人孩子缺乏专属活动空间,导致邻里关系疏离,社区凝聚力不足。尽管居民对开设二胡、绘画、剪纸等课程有强烈渴望,但传统的“自上而下”送文化模式难以精准满足这些“接地气”的个性化需求。
为解决这一矛盾,社区虽通过多方努力于去年建成了新的文化活动中心与广场,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如何让这些阵地持续“活”起来、“热”起来,提供居民真正需要、乐于参与、并能长期坚持的文化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考题。
创新做法
1. 精准议事,需求导向绘“图谱”
创新开设“亭下议事会”,将圆桌搬到居民身边,围绕文化需求与大爷大妈、宝爸宝妈、青年代表等群体畅聊,收集到“想拉二胡”、“盼画画场地”等大量“掏心窝”的实话,精准绘制出“居民文化需求图谱”,为服务定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体现了“将城市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深度融合”的要求。
2. 资源整合,双轨并行强“师资”
一方面积极“引进来”,与群众艺术馆等专业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美育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大力“挖内潜”,通过入户走访、活动发现等方式,挖掘社区内像“剪纸王阿姨”、“书法李叔”这样的文化能人、退休教师等“隐藏高手”,构建“专业力量+社区达人”的优势互补师资矩阵,汇聚“四个100”文化导师等优质资源。
3. 模式创新,互助循环促“可持续”
核心创新在于建立了“以阵地换服务、以服务换服务、以技能促传承”的互助循环模式。
以阵地换服务
社区免费为旗袍队等团队提供排练场地,换取其为居民开设免费形体课等公益服务。
以服务换服务
在享受服务的居民中再挖掘新的特长者(如从形体班发现鼓手高姐),鼓励其贡献技能服务他人(如教授鼓舞队),形成服务接力与循环。
以技能促传承
通过能人授课,实现非遗剪纸、书法、鼓乐等文化技能的社区化传承,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的基层实践。
制度激励增活力
联合物业出台“七优惠”制度,对贡献突出的文化能人提供家政保洁、免费停车、年度表彰等暖心激励,提升其获得感与持续参与动力,类似“文明积分制”的激励措施。
主要成效
1.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累计开设剪纸、书画、摄影、泥塑等课程160余期,服务居民超1800人次,培育社区文化骨干“种子”15人,其中多人已成为银龄讲师或文艺队核心,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参与度与满意度大幅提高,有效回应了居民“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的期盼。
2. 社区凝聚力切实增强
美育课堂成为邻里交往、情感联结的新平台。居民在一剪一画、一唱一和中增进了解,曾经的矛盾投诉减少,社区笑脸增多,氛围更加和谐融洽,实现了“用文化传递主流价值、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效果,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3. 文化活力持续迸发
“互助循环”模式有效破解了可持续性难题。目前已吸引25位文化能人加入,开设16门常态化课程。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和“自我造血”,活力源源不断,体现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
4. 居民主体意识充分激发
居民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贡献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收获了尊重、认可与自我价值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生动写照。
经验启示
1. 坚持居民主体,问需于民是前提
必须畅通民意渠道,精准识别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才能使服务内容接地气、聚人气,避免“供非所需”。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重要理念。
2. 创新机制模式,内生动力是关键
单纯依靠外部输入难以持久。必须创新机制,挖掘社区内部资源,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形成自我造血、互助共享的内生循环,才能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与生命力。这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社区层面的具体实践。
3. 强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是路径
要善于链接整合专业机构与社区内部文化资源,推动形成“专业引领、居民主导、社区搭台、多方受益”的共建共享格局,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
4. 注重文化浸润,和谐善治是目标
社区文化建设的更高价值在于其社会治理功能。以文化人、以美育邻,能够有效增进邻里温情、培育社区精神、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最终实现文化惠民与社区善治的有机统一。秦岭社区的实践是“以文化建设赋能社区治理”、筑牢文化自信基层根基的生动样本,印证了“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