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大美铜川 / 社会和谐美

“新新”向荣马庄人

——全市农民增收先进典型村宜君县马庄村增收富农调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22 15: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曾经的一个“温饱”村,在十几年之后华丽变身为“富裕”村,2013年更成为了全市农民增收先进典型村。是什么改变了村子的“命运”,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柳暗花明“新机遇”

  距离棋盘镇政府东北11公里处,正是我们要探访的马庄村。这里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35户,448人,总耕地面积3500亩,是西部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沟深纵横,川道多平原少。地形地貌环境决定了马庄村是传统的“林地旱地刀耕火种”经济类型。几十年前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国情下,马庄人长期从事“火捞地”的耕种模式,种植业高耗低产低效。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大量的山地林木被砍伐以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形成了“生产落后”与“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落后”实现“富农”,市、县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农民增收五年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等意见。近两年结合“为民服务零距离”、“进农村服务基层”活动,市、县更是把增收富农放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明确了“三大力”的发展策略,即:大力发展果牧药菜优势产业,用主导产业保增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用特色经济带增收;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用务工创业促增收。
  马庄人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机遇。2000年新年过后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村党支部一方面积极动员,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闲置土地“再利用”,扩大土地“有效”面积;另一方面发挥农村合作社作用,聘请农林专家为马庄村“对症下药”,确定了“三不修一不动摇”原则,即植被良好的地块不修、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不修、人均达到2.5亩基本农田的土地不修;坚持在近村、低山、靠水源的地方和偏远贫困山村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不动摇。十几年来,马庄人不仅扩大了农作物种植用地,而且有效实现了规模林木植被“零”破坏。2012年马庄人开启以建设“设施全、环境优、生态美”的新农村为目标的“生态移民新村”项目。在市、县两级领导和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移民新村完成了水、电、路、桥等设施建设。今后两年还将继续完成二期搬迁房屋建设及村两室、文化广场建设,一个“全优美”的马庄村即将建成,一个“宜居宜业”的马庄村即将实现。

深思熟虑“新引擎”

  马庄人最拿手的是种玉米,每到深秋,村前村后一株株高高的包谷秆,似一个个“火炬”向人们炫耀着好收成。截至2012年,马庄村玉米种植面积达2120亩,仅玉米种植人均年收入1484元。玉米,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谈“富裕”,单一的粮食种植还远远不够。在市、县制定的“一村一品”指引下,马庄人在“老祖宗”那里找“绝招”。《中国果树志·核桃卷》:“陕西核桃,当数……宜君棋盘。”《宜君县志》记载:“宜君核桃自清朝以来久负盛名。”建国后,1957年宜君核桃曾受到过国务院嘉奖。马庄村正处在棋盘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降水光照和土壤都非常适宜核桃生产。核桃种植不仅能够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而且能够满足山区群众生存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此,县委县政府把做大做强这一传统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总“抓手”。村“两委”班子在全面落实市、县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马庄村经济和社会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稳粮、增果、扩经、强农、惠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打造“新引擎”,助力富民增收。然而说起核桃发展,还经历了不少坎坷。以前的老核桃树大都是自生的,从没听说过成规模地栽植。乡亲们传统观念也认为核桃生长缓慢,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担心赔钱。据此,村干部明确了以“技术引领、示范带动、转变思想”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免费提供核桃苗,全面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积极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园。同时还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多给予核桃示范园每亩补贴资金。村委会还挑选了十多名头脑灵活、爱学技术的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转变村民的“老观念”。政策、技术、管理的“三到位”,让马庄村率先在全市建成了千亩核桃示范园。经过多年努力,马庄村取得了可喜成绩:2002年建成千亩核桃园;2004年6月召开全县核桃夏季管理现场会;培养核桃技术能手30人;2007年推广应用“换良种、巧施肥、套秋粮、精修剪、有机化、防晚霜”的核桃园地管理六项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2012年建成核桃特色产业示范园。十年来,该村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609亩,其中挂果1000亩。2012年,核桃总产值220万元,仅核桃一项农民人均收入447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核桃栽植已然成为马庄村的主导产业并且快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纯收入。

现代农业“新动力”

  风靡全国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风波让马庄人“紧张”起来,全村老少搞玉米、核桃种植,万一出了“嘛达”咋办?村“两委”班子也在琢磨,单一的种植产业规避市场风险较低,一旦农产品价格“跳水”,必然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仅影响玉米、核桃的销售,同时还影响后期的市场投资。村班子将这些问题汇总,上报给了相关部门,市、县两级领导很快分析了马庄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这意味着马庄村要发生“质的飞跃”,不但要实现种植园“里”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信息化,还要实现种植园“外”的专业化、产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马庄人及时抓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机遇,加快了基础改造、科技推广、发展三产、促进就业四方面建设。一是提升改造园区,对原有核桃示范园进行整体规划,建成观光示范园。二是推广联产作业,在核桃林下套种玉米、亳菊及低秆豆类等经济作物,同时配套建成了一个林下散养无公害养鸡场,实现“立体式”农产模式。三是大力发展三产,现在村里已建成3户农家乐、3个超市、1个小型核桃工艺加工厂。四是促进就近就业,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落地的油页岩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村里70%的青壮年进入该项目工作,实现“人力不出走、人才不外流”,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就提高了1500元。马庄人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契机,形成了一个核桃产业栽植、农业休闲观光、多种副业经营为一体的“初级”现代农业园区。“新动力”让马庄人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12年人均纯收入接近万元水平。

探索富农“新启示”

  实践证明,马庄人在“增收”方面是成功的。它得益于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得益于一个好的产业导向,更得益于一个好的领导梯队。
  启示一,市、县两级“包扶外力”与村级“内生动力”共同作用是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一是宜君县政府办充分发挥“包扶”作用,对马庄村集体土地流转、涉农资金整合、核桃示范园建设、油页岩开发项目落地等重大事项,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与对口部门衔接协调,有效破解了村级力量薄弱难题。二是村两委班子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及时足额兑付各项补贴资金、建立村集体资金“三级联审”等制度、聘请农林专家现场授课、发挥党员和技术能手带头作用等一系列措施,优化了村组织结构,有效增强了村级内生动力。
  启示二,搭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平台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手。一是发挥核桃观光园示范作用,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扶持群众办好特色家庭农场,发挥合作社作用,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小规模现代农业发展。
  启示三,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一是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在稳定优势农业收益的同时,引进工业企业落地,开发特色农家乐,规避“短板”风险,有效实现了多元化收入结构。二是搭建产住一体系统工程,拓宽移民搬迁辐射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留住人力、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目前马庄村还处在现代农业园建设的初级阶段,较之发达的现代农业园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的紧迫感要求马庄人必须不断深化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尽快拉长种植相关的产业链条,比如储藏、保鲜、加工、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实现种植生产与加工生产并重。挖掘历史文化积淀,注重将千年核桃栽植史注入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厚重的名品文化,尽快打响具有悠久口碑的核桃品牌。继续加大观光项目建设,形成融休闲文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产业风格,吸引外来游客驻足体验,使之成为马庄村二次发展的“新引擎”。

(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网络编辑:许萌
信息审核: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