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王卫民:三十八年用忠诚坚守

来源:陕西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4-11-16 14:4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王卫民,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白瓜小学教师。

白瓜是一个贫穷的山区,山高路险,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到4000人分散居住在31个自然村里。虽然偏僻,却很知名,因为这里有耀州区第一个山区寄宿制学校,这所学校有着全区乃至全市一流的管理。他不惧条件艰苦,不问世事暄嚣,数十年如一日,用纯朴的师德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共鸣,用浓浓的爱意温暖着山区孩子的心。他用一片丹心和满腔赤诚,坚持正、严、细、实、信的从教原则,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崇高的师德在当地师生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这里不通车,是个连钱也花不出去的地方,却创造了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奇迹

他不伟岸,看上去是那么的瘦弱。可他却和他的老师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生源从1996年的不足百名,增加到如今的400多名;教职工也从6名发展到如今的30多名,十多年间原有的教师居然没有流动;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百分之百;周边邻县的家长们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读;市内许多学校纷纷前来白瓜中心小学取经……

时下,许多农村学校出现了学生涌向城市、教师调走、教学质量下滑、学校“人去楼空”的现象。一个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连个钱也花不出去的偏远山区小学,经过了十多年不但保留下来,而且还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名校实属不易。

要是没有他的坚守,也许这所小学会和其他农村学校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复存在了。”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全部交给了这里的老师,无形中老师们在学生的管理上付出比普通学校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渐渐地有些老师有了情绪,有的甚至想办法调动。

他很忧心“如果我们这些教师都在山里待不住,山里的孩子怎么办?山区的希望在哪里?”山里孩子求学的艰辛,让他对教师这一职业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

“只有老师的坚守,才能让山里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在心里暗下决心,“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为了解决远路年轻教师交通问题,他决然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常年为家住县城远路年轻女老师们包车。每周五下午放学,出租车把这些老师送回县城,周日下午统一接回学校。费用一年就得10000多元,他却说“为老师们行方便,这钱花得值!”许多有想法的老师被感动了,都不好意思提调动的事。

由于他的坚守和精细管理,学校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区前茅,2011、12、13连续三年获得耀州区委、区政府教学质量优秀奖。并获得铜川市“文明校园”、“规范化管理学校”等荣誉50多项。

他既是教师,又是保姆;他能叫出全校所有孩子的名字,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在学校,他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个人。说他是教师,但他的工作更像保姆,因为他什么都干:校园里有纸屑了,他拿起扫帚扫地;厨房需要帮助,他挽起袖子做饭;老师家里有事,他替老师代课;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叠被子;哪个孩子鞋带松了,他会弯下腰帮孩子系上;孩子流鼻涕了,他拿出纸给孩子擦;冬天宿舍冷,他和老师们帮孩子灌暖水袋;每天夜里,还要看哪个孩子蹬被子……

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感情投入到了学生们身上,却无暇顾及自家的事。57岁的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得多,虽然他家离学校只有二、三、公里,可他在家待的时间屈指可数。学校的老师和村民们都说:他为了学校的事,把自己的家庭都“牺牲”了。自从到了这所学校,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多病的妻子,他的儿子原本活泼可爱,1997年年仅3岁多的儿子发高烧,由于他忙于学校的工作,耽误了儿子的最佳治疗期,儿子因此落下了智力障碍的残疾。他坦言:“自己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儿子,自己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父亲“。但却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他个人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感动陕西教育人物“、“铜川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网络编辑:李鑫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