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旱塬育良种

——国审旱地小麦“铜麦6号”科研团队的故事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9 15:3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6月10日中午,时值盛夏,烈日当头,印台区农技中心育种站站长赵树良把泡着浓茶的玻璃杯往树下一撂,便一头扎进试验田里。
  “这就是前不久通过国家审定的‘铜麦6号’小麦,看,长势多好。”顺着赵树良手指的方向望去,那一片金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即国家审定)的第五个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其2015年以小面积单产676.09公斤,创下了陕西省旱地小麦最高记录。
  在育种界,一辈子一个品种也育不出来的农科专家大有人在。而印台区农技中心育种站,一个课题组只有五六人的基层科研单位,却创造了育种界的“奇迹”,他们凭的是什么?
  答案,就写在被阳光染成黄土色的皮肤上,刻在从青葱少年到老成持重的道道皱纹里,飘荡在风吹麦浪的芬芳中。
  育种这事儿,一旦开始就是一辈子
  “从两个品种间杂交开始,到杂交二代性状分离后的选择,再到性状的逐年稳定,再到进入鉴定圃后的选送参加试验,经过一年的预备试验、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育出一个品种至少得10年。其实育种没啥太高的技术含量,重要的是坚持。”
  “铜麦6号”从开始选育到通过省审用了12年时间,从省审到国审,又是7年。赵树良一直觉得他们能成功是因为把功夫下到了,把心守住了。
  “铜麦系列”的成功选育离不开奠基人王长春。
  1982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35岁的王长春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就回到印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一干就是一辈子,选育出了“铜麦1号”到“铜麦3号”。他曾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我这一辈子就想把育种这件事儿做成,技术干部能有一点成就也是自己价值观的体现。”
  从1991年到印台农技中心工作以来,冯艳莉也有过去机关坐办公室的机会,但她总是狠不下心离开“铜麦系列”。
  “我实习的时候就跟着王老师学育种,毕业后学校把我分配到宜君,王老师还专门把我要回来手把手教。我走了,他面临着又缺人手。这一待,25年一晃眼就过去了。”
  从王长春手里接过小麦育种接力棒的冯艳莉,带领着印台区农技中心的同事们,相继育成了“铜麦4号”“铜麦5号”和“铜麦6号”。
  “走,明天跟我上试验田。”张焕萍1989年从仪祉农校毕业来到农技中心第二天,就背着铺盖卷儿跟着王长春住到了地里,从姑娘跑成了媳妇,今年是整整第30个年头。
  “王老师退休后,铜麦课题组又将他返聘回单位当顾问,虽然上了年龄,不能守在试验田里,但他还是一有空就回来看看。他对育种事业的情怀,深深地影响了这个团队。”张焕萍感叹道。
  王长春穿梭在春夏秋冬麦田里的瘦高身影,是这个基层育种团队的引路明灯。
  十九载耕耘,演绎渭北旱塬育种传奇
  “你们这是种麦还是绣花呢?人家现在都是机械化,可省事儿了。”
  育种站试验地紧张,便在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租了一块地安排一部分试验内容。刚开始,附近的村民都很好奇,这几个人整日蹲在地里也不见出活,得是在磨洋工?
  “试验田里种植都是人工点种,镰刀收割,手脚并用,脱粒完了再一簸箕一簸箕簸出来,比刀耕火种先进不了多少。”赵树良苦笑道。
  “以前省里给配过一个小区收割机,但是脱粒脱不干净,还容易品种混杂,导致后期数据不准确,就弃用了。”
  育种人都自嘲说自己是“拿工资的农民”。农民种下就不操心了,他们却要比照看娃还精心,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都要细心再细心。
  九月下旬是播种的季节,经常赶上连绵的秋雨,为了保证试验品种播种条件的统一,冒雨也得种完。
  刚入冬小麦进入分蘖期,要趴在地上一颗一颗用手扒拉着查分蘖数,一块地几百个品种数下来,手上的冻疮也长起来了。
  四月下旬,小麦快扬花了,所有人都开始紧张起来,要去地里守着看花开了没。
  五月初是最关键的杂交期,一年的成败也就在此一举了。
  小麦扬花期也就一个星期,集中在每天早上9时—12时、下午2时—4时这两个高峰。一个星期内要给几千株小麦完成去雄授粉工作,这时候就全员齐上阵抢时间。
  去雄授粉是个熬人的精细活儿,要用镊子把比大米粒还小的雄蕊夹干净,一株麦穗就有三十多个小穗,每朵花上有三枚雄蕊,要去得干干净净。然后再用毛笔蘸取刚刚采集的父本花粉,自上向下轻轻抹在雌蕊的柱头上,授完一侧再授另一侧。
  “这工作量可想而知,顶着大太阳,一蹲就是两个小时,站起来经常是头晕目眩,五六分钟才能缓过来。”张焕萍说。
  而小麦的抗旱性,一定要在中午一两点天最热的时候观察,要在阳光照射最强烈的时候观测哪个品种的叶子打了卷儿,然后记载下来,顾不上擦的汗水顺着脖子往衣服里灌。
  六月份该收麦了,有时正弯腰挥着镰刀,白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一场“虎口夺食”就上演了。
  一种一收间,青丝变白发。
  十几载不懈耕耘,他们终于选育出了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集于一身的“铜麦6号”。
  “之所以能通过国审,是因为对比现在的生产上主栽品种,它的各项指标更胜出,具有3个明显优势:一是抗逆性突出,抗病性、抗旱性、抗倒伏性优势明显;二是非常稳产,雨水好的年景和旱情重的年景产量差别不是很大;三是可以向水旱两培方向发展,因为它节水性强,在灌区也有推广价值。”对于“铜麦6号”,冯艳莉信心满满。
  如今,冯艳莉已经离开印台区农技中心,任市种子站站长。但她和退休了的王长春一样,仍然坚守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梦想。作为农业源头产业的种子,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用种业的不断科技创新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让“铜麦6号”在黄淮大地飘香
  “刚开始工作时,去试验田不通班车,我们就每天带着干粮,扛着工具步行6公里,来来回回地跑。运气好时,能搭上农民的拖拉机。”张焕萍刚参加工作时,区上财政紧张,但育种还得搞。
  在育种界,女性往往占据着半壁江山。这得益于她们身上特有的细心、耐心、坚韧。
  整日泡在麦田,对于自己的家庭,她们则更多的是亏欠。
  每年杂交、收、种三个大忙季节,冯艳莉都要把孩子送回老家。“播种刚好赶上八月十五,杂交最忙的时候是端午,这么多年我几乎都没在家陪孩子过过节。”
  张焕萍更是从未出席过家长会,当别人问起妈妈呢?孩子总是那句话:“我妈种麦去了……”家里大小事务只能落在丈夫肩上。
  “夏天一到,人家穿裙子满街跑,我们是穿长裤长袖麦地里跑。”
  “这么多年,我们团队就没有过一个胖人,都是精瘦精瘦的,因为胖人在地里蹲不下去啊。”赵树良笑着说。
  妻子经常嗔怪他:“再好的衣服穿到你身上都像个农民,给你买两三百块的鞋你就当胶鞋穿。”
  但赵树良有他的骄傲:“每年全国植保统计会时,人家一听咱是铜川印台农技中心的,就说‘你们那儿小麦育种搞得好啊。’”和土地打交道,他心里很踏实。
  51岁的赵树良更有他的忧虑:“育种工作的吃苦程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我们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但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干这个啦。”
  印台区农技中心育种站人员年纪整体偏大,42岁的段宝锋已经算最年轻的一个了。“希望学农的年轻人能来我们团队,把铜麦系列育种事业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铜麦6号’不倒伏,抗病抗旱,好经管,一亩地比其他麦子能多收二三百斤。每年收割完,就有人上门来收了,麦粒大出面率高,一斤比市场价还高10%。这几年尝到甜头了,咱旱塬上的农民都喜欢种这新品种。”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村民高才娃说。
  “铜麦6号”从通过省审以来,已经在我省旱塬地区示范推广了近7年,累计推广面积34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8500万吨,新增产值1.87亿元,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53亿元。
  按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意见,“铜麦6号”适宜在山西、甘肃、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薄旱地种植。
  通过国审的“铜麦6号”,将走出陕西,在更广阔的黄淮冬麦区土地上生根发芽,香飘万里,造福国人。(记者:刘冰剑、武利芳、周华)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