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乡村振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生实事绘就王益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08:5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以前一下雨这段路就泥泞不堪,小货车根本进不来,摘了果子全靠人运,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路修通了,车能直接开到园子门口,省心多了!”9月底,在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常家河村,果农李师傅望着眼前刚完成硬化的产业路,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条蜿蜒于山间的水泥路,不仅打通了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了一条通往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今年以来,王益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改善出行条件、提升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项目。从田间地头到山塬村落,一条条产业路方便了生产运输,一片片新绿守护了生态环境,一个个惠民工程温暖了百姓心田,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常家河村和南雷村,两条总长两公里的产业道路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道路贯穿苹果园、蔬菜大棚和鲈鱼养殖基地,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困境。如今,70多亩果园、6座蔬菜大棚的农产品运输效率大幅提升,鲈鱼也能快速运往市区市场,销售半径扩大。“以前运一车果子要绕好远,现在直接从园子门口上路,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常家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军科介绍道,“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想在家门口搞产业。路通了,人心也暖了,大家干劲更足!”

一条路,不仅畅通了生产运输的“动脉”,更成了群众增收的“希望之路”。产业路的建成,有效激活了农村资源要素,为特色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苹果、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正借力便捷交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与此同时,在黄堡镇周家村、罗寨村,一场关乎生态与未来的“绿色革命”也在悄然推进。塬面保护项目自去年启动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建设,已初见成效。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如今已被成片的油松、刺槐和新栽的花椒树覆盖,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以前一场大雨下来,坡上冲出好几条沟,地里的土被冲走了。现在有植被覆盖的坡地,土壤不易被冲走。”周家村村民刘大爷指着山坡感慨地说。该项目通过修建生产道路、建设涝池、栽植生态林木、实施封禁治理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同时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我们这几年开始种花椒,政府免费提供了很多株苗,还修了路、建了蓄水池。”罗寨村的王师傅满怀期待地说,“现在有水、有路,等花椒树挂果,就有实实在在的收入。日子有奔头了!”

民生项目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用得上”“受欢迎”。在南雷村,新建的健身广场每到夜晚便灯火通明,村民跳舞、打球、散步,其乐融融。“以前下班只能在家看手机,现在大家都愿意出来锻炼、聊天,村里热闹得很。”年轻人小王笑着说。群众的笑脸和口碑,正是对民生工程成效最真实的肯定。

从一条路到一片林,从一座涝池到一个广场,王益区正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感。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更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待。

一条路,联通的是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一座涝池,储蓄的是发展后劲与丰收希望;一片片新绿,绘就了生态宜居与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王益区用一件件务实举措,诠释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责任担当。

如今,在王益区的广袤乡村,道路更畅、山川更绿、村庄更美、百姓更富。群众的话语里,有满足,也有新期待——村庄更美、产业更旺、日子更好。而这份期待,正随着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生根”,一步步变为现实。

(通讯员:杨怡涵)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