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解决民生难题,近期,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千问千答解民忧”活动,结合群众关注,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持续优化市场消费环境,“近一步”听民意、暖民心、解民忧,交出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也备受消费者关注。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才能更好地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打击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着力发现和解决肉制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执法人员针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自专项整治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检查肉制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74家次,夜市摊点30余次,共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问题86个,立案1起。
“网络上,曾有部分商家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名义,对产品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这些案例给我们也敲了警钟。”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自6月4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违法线索“你拍我查”活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凝聚合力。
在线下,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在新区范围内以药店、保健品专卖店、体验店、养生馆等为重点场所,集中开展了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
执法人员通过明查暗访、突击检查、线索核查,坚决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坑老”“骗老”行为。
“是否存在向老年人推销、售卖伪高科技产品、养生理疗产品、保健品、养老服务的行为?”
“有没有虚高标价、虚假折扣、捆绑销售等价格欺诈行为?”
“提供的服务及商品是否明码标价?”
检查中,执法人员边检查边普法,向经营者和在场老年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者作出提醒告诫,引导老年人科学理性消费。截至目前,共检查相关经营主体12家,现场责令整改5起。
现今,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品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变向“好不好”。但在农村地区,流动市场主体数量多、货源渠道复杂多样,同时农村消费者质量意识、维权能力较弱,导致假冒伪劣消费品仍有一定的市场。
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重点,严厉打击在农村日常消费品中掺杂使假、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质量违法行为,从规范经营者合规守法经营入手,制作了《农村消费品经营户自查清单》,列举了经营资质、质量安全检查、经营行为规范等5个方面9项自查内容,要求每个经营者对照清单全面自查,对合规经营、守法经营和商品质量作出承诺,接受监督。同时向广大农村消费者宣传购买消费品时的注意事项、维权渠道。
根据农村消费品质量安全整治重点,科学研判产品风险,围绕水泥及水泥制品、散煤、电线电缆、涂料(油漆、胶粘剂)、化肥等农村重点生产用品,近视镜片、校服、消防产品、燃气灶等农村日常消费品19类产品开展监督抽检,计划抽检362批次,正在分批实施。对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第一时间核查处置。
对涉及农村消费品治理安全的投诉举报,以“处置一个投诉,规范一类行为”为目标,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认真分析研判,追根溯源,先后开展了燃气灶具及配件、电动自行车、羊绒衫羽绒服等纺织品、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校服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截至目前,查处涉及农村地区、农村消费品违法案件5件,发布典型案例1期5件,开展了侵权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行动,依法对价值51万元、6800余公斤的侵权假冒商品进行了销毁。
(记者:杨佳 通讯员:张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