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别样红

——记“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获得者侯绸家庭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09 09: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在千年瓷都印台区陈炉镇北沟村,乡亲们对侯绸一家都很敬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幸福,用淳朴的善良温暖乡邻,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文明的真谛。近日,这个平凡的家庭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犹如一株绽放的山花,将文明的芬芳洒遍古村落每个角落。
  75岁的侯绸,用一生的行动写就了“文明”二字。
  自18岁嫁到陈炉镇北沟村水沟组,侯绸与丈夫段文才携手撑起一个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夫妻俩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言传身教,将优良家风化作沃土,滋养出一棵棵“栋梁之材”。多年来她的儿女和孙子、孙女、外孙女在工作和学习中分别获得优秀国家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市区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语文能力竞赛一、二等奖等60余项荣誉。她的家庭也先后荣获铜川市首届文明家庭、三秦最美家庭、陕西第二届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
  “只有不停奋斗,才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侯绸成家时,除了一孔十平方米的土窑洞及简单的锅灶外,几乎一无所有。几十年来,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已成习惯。大儿子出生时她因为劳累过度没有了母乳,只有靠四处借粮度日,同时她还要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儿子上大学时,为了能给儿子织一件毛衣保暖,她把别人丢弃的破旧毛衣捡回来拆了再织。无论她胳膊骨折,或是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时,她都坚持不让家人告知上学的儿子。她经常教育孙子、孙女,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在苦尽甘来时,懂得吃苦是福。
  2016年7月,侯绸和老伴带着儿孙一家人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聆听革命先辈的故事。2017年5月,一家人又到延安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专程去梁家河村感受当地发生的变化。她说:“经常参观这些,才知道今天的幸福来得多么不易,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村子还是一个家庭,只有不停奋斗,才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要多买书多看书,有志向、有出息”
  侯绸没有上过学,起初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所以她最羡慕读书人,经常给儿女讲她小时候在教室外偷偷听课的事。
  她姊妹八个人,因为她是长女,父亲让她扛起家庭的重担,14岁以前看护弟弟妹妹,14岁以后就与大人一起劳动。
  她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儿女们至今记得,无论是谁,只要让母亲知道在学校里违反了纪律或是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等,无论什么原因,在家里一定会有一顿皮肉之苦,直到保证不再犯为止。改革开放后,由于勤劳吃苦,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侯绸要儿女们多买书多看书,要有志向、有出息。
  在她的严格教育下,大儿子上大学时获得学校首届十大科研新星称号,二儿子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机关单位。孙子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某央企,大孙女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二孙女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她不仅教育儿孙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自己也注重学习。几十年来,她与老伴一直有着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对国家大事都能及时了解。
  “做事就要做对社会和家庭有益的事”
  几十年来,侯绸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家里。丈夫年轻时曾担任小队和大队会计,又是共产党员,经常忙得顾不上家里。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同时还要参加集体劳动。她性格要强,不仅自己不拖丈夫后腿,还叮嘱丈夫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干得有模有样。
  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她像很多母亲一样,不仅照看起了孙子孙女,还时不时询问儿女工作情况。大儿子在市、区工作时,她常提醒儿子,一定要珍惜干事的机会,处事公道、多做好事,绝对不能做昧良心的事。大儿子连续6年获评优秀公务员,在区里分管的工作获得多项表彰。在二儿子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的16年间,她时常告诫儿子,在家门口干事更要踏实吃苦。
  侯绸常对儿孙们说:“人一生总要有事做,做事就要做对社会和家庭有益的事,让乡亲们在你们的背后竖起大拇指。”

(记者:吴洋凯)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