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一馆“村史”载“乡愁”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07:5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一馆“村史”载“乡愁”

秋阳正好,微风裹着葡萄香掠过新区咸丰路街道野狐坡村。红砖黛瓦的农舍前,柿子树缀满果实,彩色墙绘上的田园图景与现实交叠成趣。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座青砖小院格外醒目——这里便是野狐坡村村史馆,一座藏着乡愁、刻着记忆的“乡村时光博物馆”。

推开村史馆的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微缩古堡模型:高大的夯土城墙、斑驳的城门、鳞次栉比的四合院民居,将野狐坡村古村落的风貌浓缩于方寸之间。“这是我们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口述和旧照片复原的。”野狐坡村支部委员文阳介绍说,“野狐坡村自元代聚落成村,明代更被列为耀州八十六村堡之一,这座‘微型古堡’,就是我们先祖当年生活的原型。”

穿过古堡模型,摆放的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锈迹满满的木犁、磨损严重的木耙、外壳掉漆的老式收音机、手柄开裂的风箱、保存完好的纺线车……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这些都是村民翻箱倒柜捐出来的‘宝贝’。”文阳指着一件老式纺车说道:“有老人听说建村史馆,特意把压在箱底几十年的嫁妆——老纺车送来了,说‘要让孙子知道,奶奶当年是纺着线把日子过甜的’。”

展墙上,村情简介、历任党支部书记的奋斗足迹、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记录村庄变迁的大事记,图文并茂地串联起野狐坡村的成长史:从昔日坑洼贫瘠的“穷窝窝”,到如今墙绘点缀、果树成荫的美丽乡村;从单一的农耕经济,到多元产业并进的振兴之路……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是村民们用汗水写就的奋斗日记。

“村史馆不是‘文物仓库’,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作为村史馆建设的亲历者,野狐坡村党总支书记宋双峰感慨良多。为了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2017年村委会开始村使馆的设计、修建工作,2018年村史馆建好开馆正式对外开放。几年时间过去了,宋双峰依稀记得项目启动时的场景:老人们听说要捐老物件,大家都在家里翻找;村民们自发当“顾问”,纠正展陈里的细节误差……最终,300余件凝聚着村民情感的旧物,100余张记录历史的照片,让这座村史馆成了全村人的精神食粮。2024年,村使馆进行二次维修和布展,丰富了更多内容。

自村史馆建成后,时常有村民前来参观,去年冬季,远在外地多年的郭文禹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看着村使馆里的老物件,他颇有感慨:“过去种地都是牛拉犁,现在站在木犁前,还能想起手心磨出的血泡。”在他心里,村史馆不仅能“存史”,更能让年轻人懂得今天的好生活从何而来,让老一辈在回忆中重获精神的富足。

“每次走进村史馆,看着先辈们的事迹,我都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宋双峰站在村志展台前,目光坚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宋双峰说,野狐坡村的魂,就藏在老犁耙的纹路里,藏在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里。“我们不仅要让年轻人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明白‘我们要往哪里去。”当前,村两委正依托村史里的红色传统和生态优势,谋划“红色文旅+生态种植”的产业新路径,“我们要让老物件‘活’起来、让老传统‘火’起来,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甜起来。”

暮色渐浓时,村史馆外的广场上,孩子们追着蝴蝶跑闹、玩耍,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拉家常。风轻轻吹过,柿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村史馆里的老物件“对话”。这座小小的村史馆,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一个村庄的乡愁,也孕育着一个乡村的未来。(记者:张梦焕)


网络编辑:何江艳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