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秦脆苹果大量成熟了,欢迎大家前来采摘购买。”10月10日,在宜君县尧生镇孟皇村,村民刘小朋和妻子将直播间搬进了果园,在他们的热情介绍下,不少网友纷纷下单,有老客户留言:“宜君苹果好吃,有蜂蜜的味道。”
金秋时节,宜君县的乡村,处处都是村民采收苹果的忙碌身影。田间地头的热闹场景,正是宜君县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宜君苹果的口碑,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科学管理的双重加持。其果型端正、色泽艳丽,一口咬下肉脆汁多、口感香甜,且果皮薄、硬度适中耐贮耐运,早已在市场站稳脚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宜君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获发“商标注册证”,标志着“宜君苹果”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十四五”以来,宜君县锚定“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目标,将苹果产业定为富民强县首位产业,通过机制、技术、产业链三端发力,进一步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机制保障上,宜君县下足功夫,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按照“两个70%”的标准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特色农业产业调量提质行动方案》《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果业发展夯实了机制保障。“十四五”期间,宜君县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3亿元,为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同时,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镇、乡镇部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采取“村集体+基地+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通过“以点带线、点面结合”方式,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新建“三新”模式高标准示范园2.43万亩,累计建成50亩村级示范园100个、100亩镇级示范园20个、1000亩县级示范园4个,该县苹果总面积达14.05万亩,年产量达13.2万吨。
技术支撑是果园提质的关键。宜君县主动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探索推广苹果“三新”建园模式,破解砧木老化、苗木老化、劳动力老化的“三老”难题。紧盯降雨不均、砧木老化等不利因素,该县积极推广整齐度高、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以青砧1号为代表的种子实生根,全面应用人工集雨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切实解决了降水不足的问题。主推秦脆、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提升果品价值,深受市场认可,地头价每公斤达8至10元,畅销东南沿海及港澳地区。为节本增效,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该县采用无支架栽培,推广宽行密植的栽培模式,实行机械化作业,让建园成本每亩节约400元以上,病虫害防治成本每亩节约800元以上。2023年,宜君县总结的“三新”建园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延伸产业链是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宜君县按照企业引领、政府推动、示范带动、群众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构建“上游苗木培育—中游种植管理—下游销售加工”闭环,即上游年繁育秦脆、瑞雪、瑞香红等优质苗木100万株以上,坚守“中国根+中国果+中国模式”;中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防雹网1.05万亩,铺设滴水灌溉设施0.98万亩,果园气象检测设备在乡镇覆盖率达100%;下游加大仓储与销售建设力度,培育32家冷链仓储物流企业,冷链仓储能力达3.32万吨,并在尧生镇新建苹果产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以苹果产业为纽带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年交易量约4万吨。同时,抢抓阿里巴巴帮扶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1.5亿元。
如今,宜君县苹果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达1.84万元。一枚小小的苹果,不仅成为宜君县的特色名片,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甜蜜引擎”。
(记者: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