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南雷村的一处院落里热闹非凡,一场“村晚式”婚礼正在这里温情上演。没有奢华的婚庆布景,也没有专业的演艺团队,村民李增荣敲响激昂的鼓点,锣镲声随之响彻村落,身着彩服的秧歌队翩然入场,簇拥着满面笑容的新人父母走向舞台。这场由乡邻共同操办的婚礼,比许多高价婚礼更显得真挚动人。
这是南雷村今年举办的第3场“村晚式”婚礼。“村上的秧歌队、锣鼓队免费助阵,乡亲们主动来搭把手,婚礼成本省了一大笔。”新郎张佳楠谈及感受时难掩喜悦:“更难得的是,大家亲手送上的祝福,比任何高档婚庆都珍贵,这份情义花钱也买不来。”
新郎眼中的“省心婚礼”,源于南雷村近年来在乡村治理上的积极探索和主动作为。村“两委”结合村民诉求,修订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章程,明确加入“婚嫁从简、抵制低俗婚闹”等条款,为婚事新办制定“硬标准”。此前村里盛行的彩礼攀比、宴席铺张等陋习,在制度引导下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婚嫁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制度的“指挥棒”激活了群众的创造力。村里原本的广场舞队主动转型,32名队员组成“文明婚庆表演队”,为村民的婚礼义务演出。队员们将传统秧歌与现代舞蹈相融合,每次登场表演都能引发阵阵掌声,成为婚礼上的“明星团队”。70岁的鄂进荣负责乐器演奏,他感慨道:“以前在家里没事干,现在能为乡亲们出份力,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这种“文艺互助+资源互助”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村民的婚礼开支,更让邻里关系愈发融洽。南雷村通过“党建统领、群众主体、文化浸润”的乡村治理新路径,让移风易俗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乡村治理的活力持续迸发。
“‘村晚式’婚礼能受欢迎,关键是守住了情义,证明热闹不一定要靠排场。”南雷村党支部书记鄂勇勇说,这是村民自发组织、共同参与的成果,也是乡村文明进步的缩影。
谈及下一步计划,鄂勇勇表示,村里将系统总结“村晚式”婚礼的经验并逐步推广。一方面,建立机制,将村里的能人、资源登记造册,让互助服务常态化、流程规范化;另一方面,深挖乡土文化,创作更多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文艺节目,让婚礼既简约又有“文化味”,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如今,婚事新办让“减负担、不减情义;改陋习、更彰显文化”成为南雷村的标签,这种新风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这场乡村“婚礼变形记”,是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让文明之花在乡村绽放得更加绚烂。
(记者: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