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乡村振兴

宜君: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3 09: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金秋时节,宜君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活力。在苹果园里,套了袋的果实沉甸甸地缀满枝丫,就连往日闲置的土地,也多了一排排孕育生机的岸上“鱼塘”。
  今年以来,宜君县锚定“壮大富民产业提升行动”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推动特色农业实现“产量”与“质量”双提升、“口袋”与“生态”双丰收。
  在哭泉镇淌泥河村的山地苹果示范园,新栽植的新品种“秦脆”“瑞雪”果树已进入初挂果期。这片示范园占地面积为215亩,采用“三新”(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技术打造。在有机肥料和绿色防控技术加持下,果树预计3年后达到丰产期,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万元,带动3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5万元。
  今年,宜君县在苹果产业上持续发力,通过积极推广“三新”模式,新建苹果园1500亩,并完成14万亩果园清园、7.8万亩精细修剪和强拉枝作业,果实套袋量达5亿个,新建防雹网1500亩,同步创建4个市级、2个省级绿色生态高效示范园。在位于云梦乡刘家埝村的太初纳原苗木基地,年繁育优质苹果苗木300万株,实现“当年栽树、两年量产、三年丰产”的技术突破,为全县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种苗根基。
  宜君县的丰收故事,不止在枝头,更在水里。在五里镇兴市村的铜川天宜鱼林农业生产基地,20个直径8米的陆基高位池整齐排列,池内鲈鱼、鳜鱼欢快游动。这个总投资1280万元的项目,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和循环水技术,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年可产鲜鱼300吨,预计年纯收入超60万元。
  “这些‘大桶’比传统鱼塘厉害多了,节水率高达80%,养殖密度还能提升10倍。”基地技术员介绍:“基地配备液氮增氧机、微滤机等设备,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投饵、排污,首批12万尾鱼苗将于9月底上市。”
  据悉,该项目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22亩,带动周边村民2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
  从枝头的苹果到池中的鲜鱼,宜君县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正在织就一张富民强县的网络。如今,该县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玉米、苹果、核桃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持续发力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生猪、肉兔、肉牛等特色畜牧业。通过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广应用“五新模式”,当地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带农致富、促农增收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产业发展早已不是‘单打独斗’,我们要让每一项产业都连得起链条、带得动农户。”宜君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宜君县将持续做精做细苹果、核桃、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户跟着产业走、靠着产业富,让“增收果”挂满枝头、“致富鱼”游满池塘,绘就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谢艳素 通讯员:田亚南)



网络编辑:党嘉明
信息审核:何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