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装点了石堡村村民的生活 通讯员 杨俊璞摄
当传统剪纸邂逅现代光影,当秦腔古韵激荡文学清音,一个个农家小院正以艺术为笔,在黄土地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诗意图景。宜君这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正通过创新打造“乡村文艺小院”,让沉睡的乡土资源焕发艺术生机,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宜君县2022年启动的“乡村文艺小院”计划,犹如春雨浸润黄土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将闲置农家小院改造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涵盖剪纸、戏剧、摄影、文学、农民画等门类,形成了“一院一韵致,一村一风光”的独特格局。
剪刀作笔,剪纸传承千年匠心。在西村综合服务中心石堡村的剪纸小院里,非遗传承人赵冯拴带领村民以红纸为媒,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巧妙地交织融合。一幅幅寓意吉祥的窗花、主题鲜明的剪纸作品,犹如灵动的音符,从这个小院里跳跃而出。它们既装点了村民的生活,还通过“剪纸进课堂”“进景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镜头定格,摄影赋能乡村文旅。尧生镇思弥村的张大龙摄影小院,用光影记录家乡四季之美。《大地的指纹》《草帽梯田》等作品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这些作品带动了当地避暑游、冰雪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小院不仅是创作基地,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交流乐园,在这里,大家分享着摄影的技巧与心得,共同探索着乡村文旅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腔悠扬,戏剧唱响时代新声。彭镇东村李世选的戏曲文化小院,占地500余平方米,宛如一个戏曲的殿堂。在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院里,传统秦腔与现代剧目轮番上演,鼓乐齐鸣之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活力。通过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村民们逐渐从单纯的“看戏人”转变为热情高涨的“学戏人”。夏夜时分,《虎口缘》等经典选段在小院里回荡,喝彩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如此精彩的文化大餐,心里真是倍感温馨!”村民李双民由衷地感慨道。不仅如此,小院还配备了专业的设备与培训室,为培育乡村戏曲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乡村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宜君县文联以文艺小院为支点,持续探索“种文化”的长效机制。未来,他们计划在每个乡镇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小院,推动“文艺+旅游”“文艺+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与经济在乡村这片土地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今,一个个新的文艺小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杨莹农民画小院正积极尝试将精美的农民画作品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为乡村产业增添新的亮点;韩淑凤剪纸小院则与时俱进,与电商平台携手合作,拓宽了剪纸作品的销路,让这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2024年新增的思弥村摄影小院与善家河村乡村文学小院,进一步扩大了艺术门类与覆盖范围,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宜君县文联工作人员表示:“尊重村民的主体性,才能激活乡土文脉。”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这些文艺小院正从“文化惠民”迈向“文化富民”的新征程,成为宜君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从剪纸纷飞到秦腔悠扬,从墨香四溢到镜头闪烁,宜君县的乡村文艺小院正以艺术之力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在这里,农民们既是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者,更是文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点滴的烟火气息。乡村振兴也不仅意味着经济的腾飞,更是对精神家园的重塑。未来,这些扎根黄土地的小院,必将继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璀璨篇章。
(记者:焦悦 通讯员:薛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