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并秀。漫步于宜君的沃野乡间,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山川叠翠,草木峥嵘,尽显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景区内,观光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回荡其间;村庄里,道路整洁干净,屋舍排列有序,处处彰显着乡村新风貌。
近年来,宜君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秉持强县与富民相统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贯通的理念,将推动县域振兴产业、培育新动能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狠抓项目、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从美丽生态到绿色产业
好山、好水、好生态,是宜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宜君县依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不断提高绿色含金量,擦亮生态牌,让生态优势逐渐释放出“绿色红利”。
近年来,宜君蜂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超过6万箱,涉及群众1500余户。蜂蜜年产量超过100万公斤,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催生出蜂业公司20多家,还形成了各类技术专利和版权30多个,拥有1个传统养蜂古村落。
位于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的陕西老蜂农药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蜂蜜水的现代化生产企业。该企业于2024年10月份招商引资,从厂房搭建、设施进场到成功投入运营,仅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建成了集“6000瓶/h蜂蜜水生产线、桶装及瓶装纯净水生产线、蜂蜜生产线、蜜头生产线5个自动化生产线、1座蜜蜂文化博览馆、1个户外研学体验区”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宜君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养蜂环境造就了品质上乘的天然蜂蜜。作为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延链强链,打造宜君天然蜂蜜水品牌,推动蜂蜜行业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县域内蜂蜜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形成“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以蜂蜜、蜂种、蜂毒为媒介,直接带动10个以上村集体、500户以上农户,间接带动2000户以上农户参与养殖,新增就业岗位40个以上,培养农民技术人才500人以上。
从美丽风景到乡村旅游
绿植茵茵,鸟鸣啾啾。即便不是周末,哭泉镇淌泥河村的农家乐依然生意兴隆。几位客人闲坐户外,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惬意地聊着天。
“以前村里杂物乱堆,如今山绿了、村净了,游客也来了。”淌泥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贤感慨地说。淌泥河村地处“中国美丽旱作梯田”景区核心区,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0%,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近年来,淌泥河村紧紧围绕“旅游+”模式,依托农耕文化,持续发展康养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积极的发展举措,该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从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宜君县借绿生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在宜君乡村中逐渐清晰可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宜君乡村的魅力。
从美丽乡村到合作经济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宜君县积极探索发展合作经济模式,致力于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五里镇兴市村引进了以苹果苗木为主的绿色产业,流转土地195亩,建成苹果苗木繁育基地,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村民收入不断增长。
为提高村民收入,兴市村“两委”班子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蹚路子”“想点子”。他们积极整合分散资源,规模化流转土地,形成由“村集体主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村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5.6万元,还带动周边20多名村民、脱贫户就近务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58岁的刘女士高兴地说:“我老两口平时在苗木基地干活,一天两人能挣260元。”
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宜君县以生态立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构建起“一村一品、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中,既守护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也开辟出金山银山的富民路径。
宜君县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积极的发展 举措,书写着生态与产业共融的精彩篇章。
(通讯员:熊建辉、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