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乡村振兴战略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式发展 和美乡村绘就印台振兴画卷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19 09: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春,铜麦破土,青砧苗木抽芽;夏,麦浪滚滚,液蛋生产有序;秋,硕果盈枝,生猪陆续出栏;冬,清泉入户,厕改惠及千家……在印台区广袤的田野上,科技之光、链群之力、民生之实、和美之彩正交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科技创新赋能:从“传统农耕”到“智慧田畴”
  以亩产766.42公斤创下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的“铜麦6号”,是印台区农技中心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凭借抗旱、抗病、高产的特性,成为黄土旱塬地区的“明星品种”,在该区推广面积达10万亩,亩均增收300元以上。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国推广种植1500余万亩。2024年,印台区建成全省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高区),成为农业科技的“试验田”、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通过引进青岛农科院技术,推广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印台区对3000余亩苹果种植园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后,每亩果园用工减少50%、水肥利用率提升30%,苹果糖度平均提高1.5度,每斤售价高出市场价1.2元。2024年,印台区入选全省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名单,在乌兹别克斯坦建成青砧无支架矮化密植苹果综合试验示范园。
  产业链式发展:从“单一种养”到“全链增值”
  在印台区周陵农业科技示范园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天有68万枚鸡蛋经过分级、清洗、喷码,发往全国各地。高效运转的背后,一条蛋鸡全产业链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游饲料厂年生产能力16万吨,中游17家蛋鸡养殖企业共存栏100万羽,下游蛋品加工企业建成年产7000吨的全自动液蛋生产线。
  以英联饲料、润民康源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印台区建成了“生态原料种植、饲料加工、生猪扩繁、生猪育肥、粪污综合利用、屠宰加工、生猪分割中心、冷链物流”的完整链条,“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委托代养、劳务用工、技术帮带、肥料供给、配股分红”七种联农带农模式,产业链带动农民种植玉米10万亩,解决1100余人就业,培养技术员72名,免费提供有机肥10万吨,每年为每村集体经济分红10万元。
  2024年,印台区出栏生猪20万头,苹果产量提升至15.5万吨,循环产业链总产值达到8.6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薄弱”到“示范典型”
  在渭北旱塬,人均水资源仅276立方米,不足全省均值1/4,全国均值1/8。为了让全区8.3万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方便水、放心水,近年来,印台区累计投入1.05亿元,实施105个安全饮水项目,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目标,全区81%以上农户用上智能水表,水费计量收缴率超过98%。“县域三级直管”农村供水模式串联起企业、供水站和118名专职水管员,织就出一张“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饮水保障网,有效破解了管护难题,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厕所革命”也在同步刷新印台区乡村“颜值”。近年来,该区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创新“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模式,累计改造户厕2.3万座,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所有户厕均可实现一键报修、报抽。
  文明乡风培育:从“传统管理”到“全域和美”
  印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531”立体网格创新治理新格局。聚焦“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风险联控、人员联管、服务联动”五大职能,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网格联通体系,依托“平安通”智慧平台实现民生诉求的迅速回应。2024年立体网格累计办结民生实事3900余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在陈炉镇双碑村“围炉夜话”现场,村民们悠闲地坐在村委会院子里,商定出红白理事厅建设方案,促成“幸福食堂”“婆媳澡堂”等10余项民生工程落地。该区推行的“1158”工作法(一核引领协商方向、一会拓宽协商渠道、五员凝聚协商力量、八步规范协商程序),让80%的村级事务实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从智慧网格的“云上对话”到农家院落的“板凳议事”,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乡村振兴的图景变得愈加清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群建设为支撑,以基础设施提升为保障,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底色,印台区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通讯员:郭艳婷)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