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乡村振兴战略

村民的事村民议 村子发展村民决定 村上建设村民实施——

“大事小事,院坝会上咱敞开说”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9 09:4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连接路灯的电线乱得像蜘蛛网,一点都不好看。”
  “有些巷道没有排水渠,一下雨院里就进水,看能不能解决一下?”
  “有些路边堆放的杂物得赶快清理,已经影响到大家出行啦。”
  ……
  11月20日下午,冬日暖阳下,耀州区董家河镇凤柳村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言、热烈讨论,小到鸡毛蒜皮的事,大到村级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村民从“看戏人”转变为“唱主角”,现如今凤柳村院坝会成了解决村民心上事的“交流会”。
  “院坝”指的是房前屋后的平地,村民在这里晾晒小麦,也在这里聊天、交流。对村民来说,院坝不仅是生产生活的空间,也是了解村情民意的重要场所。如今,在凤柳村,小小的院坝有了新用途。
  今年9月,董家河镇率先在凤柳村试点推行露天议事模式——院坝会。
  凤柳村由凤凰村、东柳村、西柳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之所以把试点选在这里,是因为合并后的村“两委”班子成员融合度不够、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加之村民大多在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务工,收入来源单一,整个村的凝聚力较差,工作难以开展。
  “以往很多事都是在办公室里谈,跟村民之间总像隔着点啥。这回我们打破局限,直接把会开到村民家门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到会上,大家共同来‘吵一架’,‘吵’出公约数,‘吵’出共识,凝聚了合力,村上的各项工作也好开展了。”董家河镇党委书记王吉斌介绍说。
  9月30日,凤柳村第一次召开院坝会,就来了100多号人,大家都聚到原东柳村的小广场上,一块商量村上的发展大事。
  “开会前,村上大喇叭就喊了,谁有啥想法,大事小事,院坝会上咱敞开说。”今年68岁的凤柳村村民郝保余说:“我住在村道旁,路高院低,也没有排水渠,一下大雨,水就进了院子。这不光是我一家的问题,村上没有排水渠的路还不少,得赶快解决。”
  “就是,我家在路的拐角处,也因为没有排水渠,家里经常进水。”和郝保余一样,村民王海玲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让郝保余和王海玲想不到的是,院坝会后第3天,村委会的人就来到现场进行查看研究,十多天后便安排人修排水渠。“当时心里想着肯定还有个过程,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能解决。”
  “村委会利用以工代赈资金,组织有经验的村民修建排水渠。大家给村上干活,那肯定相当用心,更别提还有收入,像我这样的小工一天都能拿160元。”郝保余说。
  借助院坝会这个平台,凤柳村不但整治了人居环境,改造了旧房,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乡村“颜值”,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而且捋顺了干群关系,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就拿‘净美庭院’创建来说,一开始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不太清楚咋回事儿,积极性不高。通过一场场院坝会的召开,大家慢慢明白这事儿对自己有多重要,思想一下就转变过来了,从站在旁边看,变成主动上手干。”凤柳村党委书记何继宏说,村民自发拆除违建、清理“三堆六乱”,一个个都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者,村子环境大变样。干群关系也发生了大变化,以前干部做事有时感觉孤立无援,现在村民跟咱一条心,干工作更有底气了。
  截至目前,凤柳村已召开两场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106件,解决问题26个,修建了文化广场,铺设管网3条,硬化巷道9000平方米,协调解决了51起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纠纷隐患等。
  “我们通过召开院坝会,让村民主导公共建设,让村民评判工作成果,让村民形成深刻共识,让村民主动行动配合,最终达到让村民满意的目标。”王吉斌说:“我们打算持续打磨院坝会机制,在向其他村推广的同时,更广泛、更精准地收集议题,确保每次开会都能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完善会后跟进落实举措,保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真正通过院坝会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记者:徐国玺、张红、李阳)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屈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