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村村民正在玉米加工厂包装车间对加工好的玉米糁进行包装
盛夏时节,行走在宜君县的各个乡村,各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遍地开花”,勾勒出一幅特色产业兴旺发展的美丽画卷,这也让宜君县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气更足、发展前景更广。
村企合作 实现“村企农”三方共赢
7月16日,记者一行走进位于云梦乡刘家埝村的铜川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良种苗木创新繁育基地。在村民精心地呵护下,一棵棵挺立的苹果、大樱桃树苗长势喜人,在夏雨的滋润下显得愈发生机勃勃。
“这里有我去年代育的20亩苗木,经过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再加上我平时的精心管理,现在这些苗木长势很好。”望着一丛丛郁郁葱葱的果树苗木,村民高荣欣慰地说。
高荣提到的代育苗木是刘家埝村与铜川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开展的村企合作育苗项目。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村上与铜川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原来流转村民土地、村民来企务工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公司+村集体+农户”苗木代育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全程进行技术服务和监督落实,村上提供土地和务工,负责具体的育苗工作,苗木出圃后再由公司回收。
“去年村集体代育了50亩苗木,今年后季就可以出售了,到时候村集体经济将增加20万元的收入,村民可增加收入50万元。”刘家埝村党支部书记石武告诉记者:“这种村企合作代育模式效果很好,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赢’,我们还会继续合作,扩大代育面积,带动群众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玉米加工 让传统农业“开新花”
地处渭北旱塬的棋盘镇棋盘村是我市玉米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玉米产业上不断做文章。2020年,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成立了陕西山水宜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把小小的玉米粒变成增收致富的金豆豆,让传统农业“开新花”,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走进玉米加工厂,包装车间内几名村民正娴熟地对加工好的玉米糁进行包装、封口。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包装好的玉米面、玉米糁等产品,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自从到玉米加工厂上班后,我再也不用风吹日晒跑外面打工了,在这儿既能照顾到家里,还有份稳定的收入。”村民贺俊玲一边包装玉米糁一边说。像贺俊玲一样,村上还有10余名村民在玉米加工厂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宜君玉米色泽鲜艳、籽粒深长、颗粒饱满,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制成的玉米面质地细腻,熬煮过的玉米糁油性大、味香甜。这些优势为玉米加工厂带来了商机。
“今年我们引进一条200目玉米面生产线,专门为江西百果汇饮料有限公司的玉米肽乳酸菌厂提供原材料,预计8月份投产,年供应量达600吨,产值达4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年利润50万元左右。”棋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新荣说,后续还计划建一条玉米肽乳酸菌生产线,通过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靠山兴产 山地苹果拓宽致富路
凉爽的夏雨为宜君的空气增加了不少湿度,也为哭泉镇淌泥河村215亩山地苹果园笼罩了一层层薄雾,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刚走进苹果园,就感受到了满满的科技感:一道道白色的防雹网下,整齐排列的苹果树接受着雨露的洗礼,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安装的数智农业监测系统不留死角地实时传来手机监控画面,足不出户,在手机和电脑上就可以了解到果树长势、天气情况和管理任务,让果业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2022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淌泥河村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及丰富的土地资源等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了215亩山地苹果县级示范园。
苹果园采用无支架矮化栽培模式,栽植了易成花、品质高、色泽好的瑞雪和秦脆两个品种,选择了具有抗逆性强、成型快、无融合生殖、适宜旱地栽培、无需立架等特性的青砧为基砧。园内除了安装滴灌设施和数智农业监测系统,还修建了2个储存冷库及排水渠,搭建了防雹网,全面提升了苹果产业防灾抗灾能力。
“我们果园栽植了120亩瑞雪和95亩秦脆,今年初挂果,预计产量达50000斤,产值达30万元。进入丰产期后,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产值达20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万元。”淌泥河村副书记牛燕告诉记者。
引进企业共建、延伸产业链、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宜君县坚持以“党建+”模式,围绕扶持提升薄弱村、巩固壮大一般村、做优培强富裕村的发展目标,结合村级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先后开展“消薄清零”和“消薄培强”行动,持续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