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座棚5月28日上的菌棒,6月3日就陆续出菇了,每天出着摘着卖着,价钱不错。一个菌棒出4茬菇,能持续采摘到10月份,今年我承包的这25座大棚净挣20万元不成问题。”6月12日,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菇农高三元高兴地说。 记者 冀潘渝摄
香菇“天选之地”的耀州区庙湾镇,自从风生水起念起“香菇经”,一个个香菇种植能手也脱颖而出。因为舍得投入置办“香菇家当”,有了“高大胆”名号的高三元,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瘦瘦小小的高三元曾经在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当了20多年村文书,也老实本分了一辈子。没想到快60岁的时候因为种香菇彻底翻身致富了。
“大家为啥把我叫‘高大胆’?我挣下钱了就舍得置家当,置下家当又能给我挣更多钱。”
种香菇挣了钱的“高大胆”,出手就是豪气。
“给大棚铺砖、安装喷淋设施花了两三万,买了4300元的传输带、5700元的注水机,两辆电动三轮车一万元……”这些“香菇家当”,都是高三元2023年置办下的。
回想前些年,群众宁愿累断腰,也不愿意买现代化农用机械,说到底还是手里没钱。
这几年“高大胆”们为何有了置“家当”的底气?
“看人家4个月挣了十几万元,眼红了,我也带头承包村里的大棚”
和其他村民一样,以前,高三元守着25亩薄田过日子。种下小麦当口粮,只有玉米收成好了才有些收入。
“山里地贫瘠,不成庄稼,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挣不了两万元,日子艰难的,都不知道咋熬过来的。”说起以前的日子,高三元眼眶红了。
2018年,庙湾香菇小镇开始建设。高三元作为村里的文书经常参加镇上组织的产业发展动员会,也跟着镇上、区上的考察团队去河南灵宝、三门峡等地参观学习人家的香菇基地,还常常跑到最先发展香菇产业的庙湾镇蔡河村取经,学习回来后又给村里群众作动员,组织大家参加香菇种植技术培训。
柳林香菇基地没建成前,天天浸泡在香菇世界的高三元对香菇种植流程早已心中有数了。特别是看到一筐筐香菇被装到客商车上,下一刻钱就打到菇农手机上了,高三元羡慕得心里直痒痒。
“我和蔡河村的村民葛东民熟得很,他2022年承包了十几个棚,4个月就挣了十几万元。我种了一辈子地,哪见过来钱这么快的事。咱农民掰了玉米要卖,还得等几个月呢。说实话,眼红了。”
羡慕的事说来就来。
柳林村就在沮河沿岸香菇种植带,随着香菇小镇建设步伐的推进,2023年,沮河沿岸柳林香菇基地建成了。
基地大棚是庙湾镇政府统一建设的,建成之后交给村集体运营管理,群众从村集体承包大棚。
要想让群众承包大棚,村干部必须先带头,这是镇上根据村情实际确定的示范举措。
“咱是村干部,一定要给群众起个好头。”高三元带头承包了。
很快,3户群众看见有人承包,他们也加入了。当年,他们4户把柳林基地的大棚全部承包了。
种养香菇,要有热情,更要掌握技巧。
蔡河香菇基地管理员谷娜告诉记者,最好的香菇是花菇。花菇是特定的光照、干湿度、温度刺激下的产物,要求菇农在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依据,稍有指标超标都要尽快采取通风、控温等管理措施。
说到采摘,谷娜如数家珍:“香菇伞下的菌褶与菌柄之间一有裂缝就能采摘了。如果误了时间,小伞撑开了,也叫开片,就不值钱了。”
山里土地不成庄稼,但以前荒了千百年的河滩地却成了长香菇的风水宝地。4户人家都指望香菇能让自己翻身致富哩。
“‘借棒还菇’+‘六统一分’,咱菇农是零负担挣钱”
2023年4月,高三元承包了20个出菇棚,每个棚上了3586个菌棒,一个菌棒5块钱。
20个大棚,光7万多菌棒算下来就将近36万元。山区老农民谁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记者替高三元捏了一把汗。
“这有啥可愁的。人家龙头企业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给菇农的政策是‘借棒还菇’,咱农民不用交一分钱、没有任何负担,等卖了香菇,给人家公司把钱一还就行了。”高三元手一摆,满面笑容向记者解释。
钱的问题解决了,怎样种、种多少、卖给谁?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历来困扰种植业的是,不怕农民种不下,而是怕种下卖不出。与其找不下买主烂到地里,还不如不种。
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深谙农事,早早地就替村民们谋划了。他们推出了“六统一分”供销模式,即统一棚舍、菌种、菌棒、技术、品控、销售,对香菇按品质进行分类分级销售。
“大棚由咱德祥公司根据香菇种植实际统一规划,政府投资建设。一个大棚上多少菌棒、什么菌种,公司统一要求,并给每个基地派驻技术员,义务给菇农手把手教管理技术。公司从菌棒生产、香菇种植及销售全链条负责把关,保证菇农利润最大化,确保客商能收到品质优良、数量稳定的香菇。销售方面,公司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提前筛选客商,留下那些实力过硬的大客商。这就是咱的‘六统’。”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介绍道。
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高大胆”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钻进菇棚,专心务菇。
技术员给他们教技巧,菇农自己也在不断琢磨。
很快,高三元就成了种菇行家。他被推选为庙湾镇香菇协会副会长。
“这东西,只要你一接触,就变成技术员了。”高三元憨笑着。
去年棒子上得早,4月中旬就陆续出菇了。
“头一茬鲜菇就卖了18万元。我活了快60年了,啥时候见过这么多钱。”高三元坦言。
出菇旺季时,有时候忙得没时间睡觉,大多数时间每天都是抽空眯一会儿。“那时候忙着摘菇卖钱呢,谁还能想起睡觉。”高三元眉开眼笑,满脸的自豪与幸福。
采访中,他反复对记者说:“咱是老农民,你不凭勤快、下苦挣点钱,人家哪个行当要你呢?”
去年10月,卖了四茬香菇之后,高三元不但把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的30多万菌棒钱还清了,还置办了“香菇家当”,盈余了15万元。
“来年还要好好干。”“高大胆”对小香菇充满了信心。
“‘香菇贷’两小时就到账。我去年冬天贷款自己养菌棒,10万棒能多挣11万多元”
德祥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庙湾“香菇小镇”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重要一翼,去年11月,公司鼓励菇农自己养菌棒。这样一来,菇农购菌棒成本便由以前的5元降到了3.8元,每个棒子能省1.2元,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但从这时候开始,菇农要开始承担一部分菌棒钱。
“公司把农民带动、培养起来之后,就要逐步从香菇产业种植环节脱身,专攻深加工和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山说。
高三元瞄准时机,又大胆承包了11个养菌棚,出菇棚增加到25个,养了10万菌棒。
没有了“借棒还菇”政策,今年的38万菌棒钱怎么办?记者又开始替“高大胆”发愁了。
“政策好得很,根本不用愁。”“高大胆”说干就干,开始“行动”了。
细一问,原来是长安银行实施的“香菇贷”惠农政策,帮助菇农解除了后顾之忧。
“现在的‘香菇贷’很简便,你只要给银行提供户口本、身份证等信息,银行审验后把卡制出来,不到两个小时,钱就能打到卡上,手机短信就来了。”
“政府早就替咱把产业发展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周全了。”又是爽朗的笑声。
去年11月,“高大胆”从长安银行贷款20万元。钱到了之后,他直接打给德祥实业有限公司,先交了一部分菌棒钱,剩下的十几万元等香菇卖了再还。
“利息一个月300多元,满打满算7个月也就2000多元钱,对咱来说不算啥。”高三元豪气地说。
从去年11月底养菌至今,5个多月时间,除了村、镇事务外,他每天都钻在菇棚里。
“反正也是冬闲时间,我就权当给自己找了份稳定工作。村上有事,我就让老伴管大棚。”
高三元扳起指头细算了一下养菌账:“5个多月的养菌成本是六七千元,加上菌棚加温需要一部分燃料费,人工翻菌棒、刺孔等需要支付一部分劳务费,但买菌棒省了12万元,这样算下来,自己养菌相当于挣了11万多元呢。”
高三元告诉记者,他今年的目标是“净利润突破20万元”,其实加上置办香菇家当的钱,这个小目标他去年已经实现了。
“穷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老了竟然成了‘财主’了。”“高大胆”既自豪又舒心,香菇产业让他这个山里的老农彻底翻身了。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高三元靠养菇致富了。他的“头雁效应”,使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效仿。
为了培育出最好的香菇,高三元和菇农们从来不怕麻烦,他们把小香菇当成自家孩子来“养”,个个都成了种植“专家”。
据了解,庙湾几个香菇基地今年的2000个菇棚,去年冬天早早就被承包一空了。庙湾的养菇大户已有40个。
“现在,咱铜川其他区县的人也想来承包大棚呢。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我们发现临近庙湾的瑶曲镇和照金镇都属于香菇优生区,香菇产业还可以再做大做强。”说到扩大规模,耀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国锋很兴奋。(记者:高彧、刘冰剑、董唯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