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乡村振兴战略

彭镇: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10 10: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年来,宜君县彭镇立足自身实际,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抓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促进乡村产业提质、乡村面貌提升、乡村治理提档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谋篇布局理路子。根据全镇地形地貌多样的特点,确定“三带一区一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在偏桥塬区发展苹果和生猪养殖优势产业,在清河川片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特色产业,在山岔川片区发展密植高产玉米等优质粮食产业,依托花石崖、彭村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和避暑康养示范区,依托工业园区彭祖药谷打造中医药产业链服务基地,不断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镇区、园区、景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强根子。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推行农户自主发展、集体示范带动、企业合作联营等多种模式,发展山地苹果4663亩,建成湫沟、东湖、徐家河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园3个。积极探索果蔬一体化种植,发展“苹果+蔬菜”的立体农业;建成设施果蔬基地3个,占地72.5亩,通过设施+露地种植,全镇蔬菜面积达1770亩,食用菌年栽培100万棒;发展中药材6130亩,建成彭村260亩连翘育苗基地。紧抓清水河畔康养驿站招牌,发展避暑康养特色产业,建成彭祖药用植物园、彭祖康养小院、彭祖养生苑,探索以彭祖食疗养生、秦酒文化、药食同源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新模式。
  服务保障搭台子。按照全县“三个一”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建成镇级综合服务站1个,在自主经营产业发展较好的偏桥、湫沟等村成立集体企业,使村集体经济企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依托综合农事服务,建成玉米“5335”技术模式3个千亩方,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
  集体经济迈步子。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自主经营、抱团发展、入股经营、产权租赁、光伏收益分配6种模式,发展多元化集体经济。建成偏桥万头生猪育肥小区、湫沟村环保建材砖厂、东湖村设施果蔬大棚等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全镇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00万元以上村有2个,收益50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3个,收益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有10个。偏桥村集体经济发展联营模式入选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秀案例。
  环境整治深入推进 乡村面貌提颜增色
  示范带动亮底色。按照“抓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5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投资1650万元,先后建成彭村、花石崖、湫沟、东湖人居环境各具特色示范样板村,逐步实现彭宜路、国道主干线、湫山路沿线村组面貌提升。
  “三大革命”强本色。以农村改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为切入点,提升村庄清洁行动质效。招引环卫公司,推行户清理、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实现镇村“垃圾不落地”。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今年新建卫生厕所62座,整改问题厕所13座,全镇卫生厕所普及率92%。推行污水处理多种方式,建设沉淀氧化生态涝池13个,在清河村建成雨污分流污水处理项目1处,镇区及彭村污水接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管网,实现集中处理。
  机制建设显特色。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544”工作机制,实行定期观摩调度,夯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落实包卫生、包绿化、包整洁、包秩序、包设施的门前“五包”责任,创建评选“美丽庭院”260户、“干净人家”452户、“十星级文明户”320户、“五好文明家庭”73户。该镇被评为“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乡镇”。
  党建引领激发活力 乡村治理提档升级
  推行基层党建“五化模式”,深入开展村干部“五领三带”行动和农村党员“三联三比三看”活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彭镇“基层党建五化模式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分别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彭镇以基层党建“五化模式”为引领,坚持“三个强化”,着力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落实提效能。推行“五级网格化”管理,推动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为民服务等“多网合一”;实行“清单安排、跟踪指导、交账销号”的工作推进闭环机制,构建镇、村、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工作高效运行。
  强化监督转作风。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划定“村干部履职红线二十条”,规范村干部用权,强化权力监督,用好事前事中事后“三提醒谈话”,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强化激励树新风。依托“一约四会”,推行“一传一讲,两参与,五必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同时,积极实行“积分制”管理,用积分量化文明行为,“兑换”文明新气象。据统计,全镇共创建市级文明村9个,县级文明村13个。


网络编辑:屈立荣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