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印台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坚定不移育强四大引擎、做实五项重点、抓好五个提升,加快打造四个百亿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印台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左右,力争“十四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4%。
强化项目建设,聚力扩大有效投资
全领域强化项目储备。把项目策划储备、对接争取贯穿始终,发挥“两重”政策牵引作用,统筹区域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科学精准包装储备一批投资体量大、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推动园区、景区、城区、镇区项目储备库数量质量“双提升”,跟踪做好对接沟通,力促更多项目纳入省市“十五五”大盘子。做深做实项目前期提高成熟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资金12亿元以上。
全链条开展项目招引。完善“6+3”产业链“链长”制,抢抓东部产业战略性转移及西安周边产业外溢机遇,做强园区配套,盘活闲置资源,建强合作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图谱,主动与央企国企子公司、省市属企业寻求合作,以投行思维打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组合拳”,着力招引一批能级强、贡献大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全年签约项目80个以上,市域外到位资金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10%以上。
全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标增效行动,继续推行重点项目“四个一批”动态管理、“周解扣”等推进机制,强化“穿透式”调度,不断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0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以上。紧盯新增产能项目、临规企业以及库内经营困难企业,深入开展“亲商暖企”系列活动,助力项目加快建设、企业放量生产。
加强有效供给,聚力推进消费挖潜提质
做优商贸服务激活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抢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办好特色节庆促消费活动,继续发放电子消费券,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托幼等多元消费场景。用好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电商人才培训,鼓励企业开展网络直销,线上交易额突破2.5亿元。统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下大力气盘活闲置底商2万平方米、商品房去库存300套,着力打造姜女祠夜间经济、三里洞火锅串串、宋塔棚改周边文体用品等特色街区。
挖掘文旅资源引客消费。“一景区一主题”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每季度组织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实施玉华宫文旅融合体育运动场项目,打造集冰雪体验、避暑康养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深挖陈炉古镇“四个金字招牌”文化资源,建成陶瓷烧制技艺国家非遗保护展示、耀瓷技艺数字展示中心、云观山居特色民宿等项目,打造耀瓷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开放运营王石凹工业遗址“地心穿越之旅”,加快推进金锁关石林景区温泉康养、旅游道路提标改造等项目,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和冰雪经济,用“文旅流量”带动“消费增量”。
拓宽领域深化贸易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格局,抢抓我市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青砧无支架矮化密植苹果综合试验示范园”机遇,持续推进青砧苗木出口。鼓励陕外经贸在印公司拓宽订单,拉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以上。深化“印亭”协作,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产销对接,精心组团参加丝博会、农高会等商贸活动,推动“印台苹果”等更多特色产品走出陕西、销往全国。
调优产业结构,聚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筑牢传统产业“压舱石”。坚持地方煤矿“三个一批”资源整合和智能化矿井建设同步推进,指导永红煤矿持续加强智能化系统改造提升,年内升级为二级标准化矿井;加快乔子梁煤矿地上地下同步升级改造,年内通过标准化验收并实现复工复产。建成鑫瑞源、金裕泰2个煤炭“洗储销”项目,洗煤能力突破1300万吨。建成润鑫和恒泰汇能两条年产200万吨骨料生产线,公司化、规范化推进坩土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坩土骨料产业向工艺绿色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链条化发展。
升级接续产业“助推器”。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牵引,深入实施工业园区产值倍增计划,推动绿色铸造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协同融合发展,建成年产1.2万件耐高温合金铸件加工、年产15万吨铝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加快实施天力复合新材料、年产1万吨电力装备铸造项目,力促顺金园区工业产值突破30亿元。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市铝产业链布局,加快盘活雷家沟闲置厂房资源,积极招引再生铝、铝加工等企业入驻,做大铝产业规模。
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建成康富佳洋储能电站,推动陕经协独立储能项目和中电建等4个风电项目落地实施,做大“风光储”新能源产业规模。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培育倍增计划,建成投用210所规模化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航天装备保障基地,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平台试验”“生产配套”和“仓储物流”三个基地。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挂牌成立区数字应用治理研究院,加快打造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争取数字经济规上企业实现“零突破”。
筑牢“三农”根基,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守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建成1.23万亩高标准农田,强化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耕地面积不少于18.2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建成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争创国家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区。加快实施周陵农产品加工园冷链物流、污水处理配套等项目,设立农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度融入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借势借力发展壮大苹果首位产业,完善与西农大等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2万亩苹果新优品种全产业链、苹果新品种研发推广中心等项目,着力打造渭北旱塬“双瑞”产业带核心区,进一步提升“印台苹果”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产业,全年饲养生猪突破15.5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成立蛋鸡产业协会,建成蛋鸡预混料、蛋黄粉和蛋白粉加工、肉品分割加工生产线,提升畜禽产业“养加销”能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发展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和林下经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精准落实兜底保障和开发式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衔接成果。深化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完善涉农产业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面推广应用“陕农经”平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5%以上。持续完善“三个一”经营体系,加快“农机+农技”服务站点建设,提升改造区集采集配中心,设立配送网点20个,打造集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仓储冷链为一体的农产品综合服务基地,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深化改革创新,聚力激发经济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谋划开展一批“小切口”改革举措,加快区属国企综合改革和市场化转型,带动营收加快增长。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做好低效土地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处置,力促工业“标准地”出让实现零突破。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设,深化远程异地评标改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赋能。加快建设省级农高区,健全与西农大、陕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交流机制,加强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推进铜麦种业、青砧种苗、生猪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力促苹果免套袋膜剂等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5%以上,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及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5%以上。
优化民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拓展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范围和功能,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及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健全企业获贷“白名单”制度,搭建平台破解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两难”问题。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实打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无事不扰、有事真帮,努力让市场主体投资“暖起来”。加力推进“个转企”和“小升规”,新增“五上”企业15家以上。
(记者: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