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奋进之光

唐新中:微雕手艺人的匠心与商道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12 09:0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放大镜下的微雕作品


  走进微雕手艺人唐新中的创作室,仿佛踏入一个微观世界。放大镜下,小船、猪蹄、人物、假山等微雕作品栩栩如生,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出自唐氏微雕第三代传人唐新中之手。1970年出生的他,今年55岁,与微雕的缘分,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微雕梦起,传承与热爱的交织铜川市民协理事唐新中的爷爷和大伯原本从事石雕手艺,后来爷爷开始制作小挂件。5岁那年,唐新中被大伯精湛的手艺深深吸引,心中萌生了动手制作的强烈冲动。母亲敏锐地察觉到他在这方面的天赋,便送他去学画画。“学完画画之后,我的眼界开阔了,审美也提高了,制作一些小挂件的时候能定住型了。”唐新中回忆道。在绘画学习中积累的艺术素养,为他日后的微雕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唐新中在绘画雕刻的道路上持续探索,陆续创作了500多件微雕作品。尽管早期微雕只是他的爱好,但这份热爱从未间断。直到2017年,他的作品《关爱公交》登上《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这件记录时代的作品让唐新中一举成名,也让他下定决心,将微雕从爱好转变为专业。
  匠心独运,技艺成就艺术价值唐新中对微雕技艺的钻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创作一件微雕作品需要经过选料、打磨、抛光、浸蜡、制刀、雕刻、刻字、上色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包含诸多细节,相辅相成,不容丝毫疏忽。“运刀要稳、准、狠,下刀要流畅、干脆,一笔成型,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手抖。”最初练习时,唐新中双手伤痕累累,为了克服手抖的问题,他反复将一块木材刻了磨、磨了又刻。
  唐新中的代表作《一鸣惊人》,从蝉出土、蜕变,到蝴蝶能风吹动翅膀,耗费了3万刀才雕刻完成,这件充满工匠精神的作品在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参展时,深受各界喜爱。而他雕刻的约1.5厘米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雕像,更是微雕界的天花板级别存在,因为雕刻五官时每一刀出错都意味着作品失败,其难度可想而知。
  凭借精湛的技艺,唐新中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欢迎。他最擅长人物写真,以橄榄核为原料,雕刻出的铜川画家形象精小绝妙、传神自然。他的作品价格区间较大,最低3元,最高可达2万元。甚至有人为了得到他的作品,寄来一大块阴沉金丝楠木请他私人定制,手工费就高达5000元。如今,唐新中靠微雕年收入达到9万元,微雕不仅是他热爱的艺术,更成为了他重要的经济来源。
  2024年12月17日,在“品非遗美食琳琅满目,传非遗技艺源远流长”首届“传承非遗 创意陕西”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暨“三秦四季一宴千年”第七届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示活动中,唐新中的作品《十分开心》荣获最佳潜力作品奖。这件作品由十个橄榄核雕刻的笑脸及一个根雕底座组成,每个橄榄核笑脸的面部表情都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微雕技艺。
  薪火相传,艺术与经济的共生之路唐新中深知,微雕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目前,他的女儿、女婿和远房表弟从10岁起就跟随他学习微雕,成为这门手艺的新一代传人。“人活着就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我来过就要留下一点足迹,因此,我不能将这门手艺遗失。”唐新中坚定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微雕艺术。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唐新中也在积极探索微雕与经济结合的更多可能。他在女儿婚礼上,向每一位亲朋好友赠送微雕作品,以此宣传微雕手艺,扩大其影响力。随着作品知名度的提高,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唐新中开始思考如何将微雕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唐新中意识到,除了传统的私人定制和展览销售模式,还可以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将微雕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带有微雕元素的书签、钥匙扣、手机挂件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唐新中也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和直播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微雕技艺,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微雕创作的行列中来。
  从爱好到专业,从技艺传承到经济发展,唐新中在微雕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他用一把刻刀,在微毫之间雕琢出艺术的魅力,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出一条手艺人与经济共生的独特道路。相信在唐新中以及众多传承人的努力下,微雕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将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田易轩)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