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手工錾雕45年,李振华以錾为笔,以铜为纸,制作铜车马300余辆,打造了一个铜车马的微型博物馆。
李振华正在全神贯注地錾刻
一张普通冰冷的铜片能和艺术碰擦出怎样的火花?答案是一件精美绝伦的铜车马。铜片在錾雕名匠李振华手中被注入温度与灵魂,经过匠心雕琢、制作组装等,成为一件件有灵性的铜车马,焕发出耀人的光彩。
走进王益区科技馆内的金属錾雕工作室,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屋内窗台下,工作台旁,只见73岁的李振华左手握錾,右手执锤,凝神聚气,在一块不大的铜片上反复敲打,纹路各异的精美纹饰绽放其中。
金属錾雕起源于隋唐时期,其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李振华以錾为笔,以铜为纸,充分利用铜的物理延展性,承接錾雕手工脉络,扩大发展空间和影响力,创造性地制作铜车马。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称此为“这是前人未有的创举”。
李振华出生于金属工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金属錾雕情有独钟,从学徒到出师,每一次敲打、每一刀錾刻都凝结着他对錾雕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工厂里从事钳工修理工作的李振华,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当一辆辆精美的古车马跃然眼前,他不禁感叹“太神奇了”,便萌生了制作铜车马的想法。
自此,他便一头扎进了铜车马的世界。他照着印有秦始皇陵铜车马的画册,按照16:1的比例仿造了铜车马。“当时虽然做的铜车马比较粗糙,但心里爱得很,一门心思就琢磨着铜车马里面的窍道。”李振华走遍了大江南北,从古庙院落、古文化遗址、文博馆里寻找关于古车马的踪迹,用笔和纸绘制出车马的形状、比例、细节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李振华仿佛着了魔,有一次去咸阳博物馆里找车马资料,他仔细观察、反复记录细节,时不时蹲在墙角画图,这一行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怀疑,把他当成了文物贩子。在说明缘由后,误会才得以消除。
制作一件铜车马并非易事,一辆复杂的车马,光部件就有一百多种,要做车身、车轮、车辕、顶篷盖等,还要在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门窗上冲孔、做合页、刻花纹,动辄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非常考验匠人的毅力和耐心。
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制图、下料、粗加工、细雕刻、装配等多道环节,其中錾雕工艺最有“含金量”,“为确保线条流畅,下刀要稳准狠,一气呵成,稍不留神就会影响手上的动作,这就要求匠人全神贯注,心、手、力融为一体。”李振华介绍。
李振华指着一个铜车马上的一处纹饰,“就这片图案,需要錾刻上千刀不止,还要把握好锤子敲打的轻重,这样才能保证纹饰清晰、形象传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操作台上的铁盒里藏有百余种不同形状的錾刀,用以錾刻不同的线条和造型。李振华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他的“老搭档”:“这有鱼子錾、斜口平錾、月牙錾……可别小瞧这些工具,都是我用废料亲手制作的,独一无二!”
一张铜片锤万遍,一件铜饰藏匠心。近年来,李振华先后被评为铜川市錾雕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錾雕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的沉淀,让李振华的錾雕技艺更精湛,影响力不断扩大。其金属錾雕手工制作铜车马系列作品荣获2019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金属工艺)大展铜奖;2020年5月,李振华捐赠的錾刻铜鎏金车马一套5件,被浙江省非遗馆永久珍藏;2024年2月,李振华受邀参加“龙年非遗大集”活动;2024年8月,李振华指导学生段育辰完成的金属錾雕作品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近年来,李振华多次走进校园,参加各种非遗展览会,致力于金属錾雕传统工艺的传承,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参与到金属錾雕中来,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金属錾雕工作室里陈列着指南车、战车、打鼓车、偏宪车等各式各样的铜车马,宛如一个微型博物馆,被问及对哪件作品最满意时,李振华微微一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就是个匠人、手艺人,最满意的作品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錾刻、打磨……”(记者: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