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文化两议

屈志勇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23 09:1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延伸到各种文化领域。下面我就孙思邈养性摄生、大医精诚,结合个人养生和中医药的发展,谈一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养性摄生
  《千金要方》中涉及养生的内容有: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第七,房中补益第八。通观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养性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从理论到方法的完整系统。
  什么叫养性?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使自己时常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其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他认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现代心身医学的成果证明孙思邈的说法是正确的。心身医学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理论。
  什么叫摄生?就是修道之人,自己把握生命,自己做主。善于摄生的人,通过存神炼气等方法,修身养性达到所谓神仙境界。因此,孙思邈并不是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他养生方法。《千金翼方》提出了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的养生十途。
  下面谈谈啬神、爱气、导引、饮食四个方面。
  孙思邈将啬神放在首位。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偏重精神而言,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正如《文子》所言: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养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大怒等情绪。“道林养性”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乃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春秋繁露》中讲,养生之大成者在爱气。爱惜固护人身的正气。若欲安神,须炼元气。静坐是炼元气的重要方法。因为静坐可以放松身心,治病、强身、增长才智,调节内分泌。儒道释三家都提倡静坐,儒家练气名之曰“修”,修身养性;道家炼丹名之曰“定”,定能生慧;释家炼舍利子名之曰“禅”,禅能养生。现代科学证明,冥思静坐对视力、血压、激素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还可治疗许多不治之症和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病。静坐是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修养。
  《存神炼气铭》是孙思邈撰写的一篇练气养生秘籍。全篇先讲身体与神气的关系,认为欲存身先安神气,安神先须炼气。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并存,长生不老。道家养生,讲究五大步骤,即炼心、炼性、炼精、炼气、炼神,全在功夫,撮其要不过神气而已。存神炼气过程,初入五时,五时摄心之五种心境:动多静少,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一向纯静。后通七候,修摄的七种境界:得道,通灵,仙人,真人,神人,至人,道源。静坐之时,寓坐忘心斋于一体,达到很高的境界。
  六字气诀历史悠久,是一种吐纳法,以鼻引气,口中吐气,是在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道医通用,佛教天台宗也用此法。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谈“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他认为,“凡百病不离五脏”,运用六字诀以调五脏,治疗百病,并将其与导引结合起来,发展为12种具体的调气法。
  动则按摩导引。孙思邈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引导为佳”。他向人们推介两种按摩法,即婆罗门法(天竺国)和老子按摩法。讲究每天全身按摩三遍,重点是头(太阳、百会)、手(劳宫)、腹(丹田)、足(涌泉)、背(命门)。还有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武术等传统健身术。
  孙思邈在饮食上反对膏粱厚味,淡素其食。《千金要方》倡导“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常宜轻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食补是延年要法,药补不如食补。在饮食上,儒家讲究主食,道家讲究副食,佛家讲究水果,各有所长。《千金要方》第26篇食治篇到孟诜《补养方》,道士晤玄子张鼎将其增补为《食疗本草》,贯穿了孙思邈食疗为上的观点。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为营养来源,补益胃气,顾护中土,是扶助正气的自我养生法。平时饮食多样,营养全面,有利养生。饮食多样化,不但果蔬菜肴要多样化,就是谷类食物也要多样化。进食主张细嚼慢咽,反对暴饮暴食、酒醉,主张进食时要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之道与西方的养生之道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之道以发泄能量为特征,强调竞技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以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人是心身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之道,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之道,而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摄生。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讲导引和锻炼。认为养心或养性第一,养身第二。同时,把发泄能量和节约能量结合起来,青少年“乐游驰骋,情敦放逸”应以发泄能量为主;而老年人“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应以节约能量为主。
  二、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出自《千金要方》。对于医德,第一是精,医者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医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修养。精诚兼备,方为大医。自古以来,人命关天,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普救食灵”的大任,极受人们尊重。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只有恪守并践行“大医精诚”的标准,才会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中医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和药材。中医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传承精华。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大力推行中医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中医思维,加强优秀学生选拔培养,组织名老中医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家教授带徒授业,就显得很有必要。
  其次,科学创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如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中医向来有系统思维,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用到中医研究中来,切实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传承、创新都是手段,中医的目的就是“扶正祛邪”,中医药发展要着眼于未来。传统医药是前人创造出来的,后人更应着眼未来,勇于创新,方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再次,创新机制。持续进行医疗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中医+”和“+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探索通过中西医、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追求守正中医思维、规范临床诊疗技能、融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传染病频发的新形势,构建中医传染病救治的人才体系,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中医应急队伍是必要之举。
  中医依靠什么来传承与发展?载体是药材。中药质量至关重要。如今中草药造假时有发生,杏仁换桃仁,龙骨、茯苓造假,葡萄籽冒充五味子等等。造假轻则耽误治疗,重则带来新的病痛,以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把流通关,严惩造假。孙思邈被誉为“药王”,他对种植道地药材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千金翼方》中,有800多种药物,对枸杞、地黄、百合、牛膝等中药培植、采集、炮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详细说明。所谓道地药材,指的是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中药材优良品种及优质种子(种苗)是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和首要条件。缺少优良种质资源是制约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瓶颈”。中药材种子(种苗)科研和技术体系亟待建立完善,加快构建起我国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种苗)新品种选育与审定评价、繁育与推广等科研和技术体系迫在眉睫。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医学的主流是西医,其基础是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等,所以世界医药的发展主要就是西医的发展。过去30年世界医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估计未来30年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速,但西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弊端明显。
  中医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国家来说,中医能够治病,预防疾病,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而对于民族来说,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疫情防控期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尤其是中医的守正创新,对症治疗,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举世瞩目。
  中西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要发扬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汇通。抗生素的发现者杜博斯教授说过:只有当医生和患者都学会了用自然的治愈力量来驾驭身心之力时,现代医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医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抗疟药物“青蒿素”经历了生物提取到化学合成的过程,这些都是药物研究史中伟大的历史跨越,带给人们的是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命质量。孙思邈一生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面对未来,以开放的态度、广阔的视野,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系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华夏思享智库研究员)


网络编辑:屈立荣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