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郭大为市长:
我是一名工作、生活于铜川这座小城市中的一员,每天奔走于工作、家庭、学校(接送孩子)之间,每天都能感受到我们这座小城的点滴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来自于目前正处于验收阶段的“四创”项目。和很多百姓聊天过程中,也能感觉到大家对政府花大力气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建设美丽铜川的努力,但也能看到和听到诸多关于“四创”的不足和意见。“四创”工作似乎是一项投入大、抱怨多、收益小、成果少的项目。党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想我市的四创工作也少不了这个应有之义。然而在很多时候,我相当无奈地看到,很多老百姓认为四创是政府的事,是职能部门的事;而很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四创是一个阶段。因此,在预祝我市创国卫成功的同时,我还想给市长说一些不吐不快的想法。
一、创卫不是政府的创卫,更不是一些职能部门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而是老百姓包括每一个生活工作于铜川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改善自身生存生活环境、改变自身生存生活习惯的一个过程。如果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环境和习惯的重造中来,那么所谓的创卫成功并不足喜,其后续发展更值得怀疑。
二、让老百姓参与其中,最为重要和第一要做的,尽快推动强制性的垃圾分类。我们能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和行动中,都在践行着促进社会趋于常态化的发展轨道,而做为市级政府,促进居民按照一定标准对生产、生活等一切人类活动所制造的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处理、回收、利用,正是一种常态化的努力。因此,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在积极参考外地市及国外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商业动作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我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并完善目前的垃圾处理机制。
三、垃圾的分类处理,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不可回收类垃圾的填埋、焚烧等,因为其同时也会造成二次污染,更是让人挠头。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多、更高的智慧。此处建议:(1)可在市区设立旧衣物、旧书刊等可重复利用物品的回收站,由专门人员进行分类整理、消毒处理后,提供给需要的人群;(2)加强废品收购、回收环节的市场调节功能,通过一定的财政补偿,让其尽可能流入到有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物资回收再利用机构;(3)对于一些厨余垃圾,可在坚持分类排放的基础上,提高其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进一步变废为宝。
四、垃圾分类处理只有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动。目前我市各个城市街区上随处可见承担着“城市美容工”重任的环卫工人,但这部人群:(1)年龄偏大,本身可能会成为推动垃圾分类的攻艰对象;(2)自身的劳动保护、待遇保障相对不足。在今年615世界呼吸日的宣传活动中,我有幸与我市的民间志愿者团队一起走街串巷为环卫工人派发防尘口罩,并非常遗憾地了解到,这些被称为“城市美容工”的大爷大娘,每天风吹日晒地奋战在创卫工作第一线,可他们所了解到的劳动保护知识和得到的劳动保护用品,与其辛勤付出并不成正比。综合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在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引导合理就业意愿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对环卫工人的劳动保护和待遇保障。 还有一类人群可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在我市存在的多个民间公益组织,,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完成任务的运作模式不同,对很多新的、有益于社会及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事物,民间公益组织及其成员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接纳和执行;同时,结合目前我市公益组织的服务方向,类似于旧衣物、旧书刊的回收及分类派发,也完全在政府的扶持下,交由民间公益团队去定期处理,并不需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
五、我认为一个具备良好竞争力的城市,政府要做的是引导,让人民往常态化模式发展的引导,建议:(1)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一些市场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采用职能部门投入一部分,创业就业者投入一部分来共同对现有各个市场进行改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做好卫生环境的保持和追踪管理。在当下简政放权的环境下,政府大可鼓励同业协会的发展,并能过行业自律促进其对从业卫生环境的保持和自我管理,想必每一个老百姓对于小吃摊点的厨余垃圾都会捂鼻子,而对于垃圾源的追踪应该成为同业协会及职能部门的重点,最终形成“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按类从量建立奖惩机制”的局面。 以上是一些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还请市长见谅,对职能部门的意见有不妥之处,也请包含。
市四创办
网民你好:
感谢您对我市创国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创国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保证广大市民能够长久的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市委、市政府要求创卫队伍不减、精力不散、作风不软、持之以恒的保持创卫工作的“新常态”。针对您所提意见,我们将认真研究,合理采用,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提升,持续做好我市创国卫工作,为全市老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树立铜川良好的对外形象。再次感谢您对创国卫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祝您国庆快乐!
铜川市四创办
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