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动 > 信件查询
来信

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势在必行

  • 姓名:马**
  • 信件内容:

      铜川城市面面观33

      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势在必行

      早在多年前上网的时候,就听一个网友说文化宫要改造了,他们要承担这里的改造建设,为此,笔者在一些个人撰写的铜川文章里也提到过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设想,然而时过多年这个曾承载过铜川许多人记忆的地方,依然在哪里默默的矗立着,建筑的墙皮有些已经脱落,整体建筑被门外的楼层,广告牌遮挡得严严实实,深陷大坑的文化宫显得有些荒凉,破烂,曾经的辉煌被萧条所代替,让人感到许多的悲哀。

      记得小时候,上学或者放学前最常做的两件事就是,第一去新华书店看看有什么新到的小人书,第二就是到铜川工人文化宫门前,看看有什么好看的新电影,那时的文化宫,两边各有一排透明的玻璃橱窗,在每个橱窗里张贴着最新的电影海报,在南北两排橱窗的中间有两个售票的窗口,窗口前挂着用红漆涂色的电影牌,上面写着今天或者近期放映的电影名称,有好电影播放的时候,窗口前狭小的空间人满为患,只能伸进一只手的窗口被许多手堵塞着,后面的人群仍然不停地向前涌动,手高高的举起向着窗口延伸,文静的靠在窗口一边的栏杆上焦急的盯着窗口,寻找能为自己带张票的熟人,暴躁的直接会找几个人,大家一起喊然后托起其中的一个将他凌空架在拥挤的人头上,那被架起的道像在人头的水中游泳,扭动着身子,拼命地往前划拉,五指紧缩,尽量让自己的手变得狭小而细长,将手塞进狭小的窗口,然后拽出几张皱巴巴,汗津津的电影票,然后就是一阵欢呼,开始分票,买到票的如自豪的勇士,却不急于分票,而是整理整理衣服,擦擦脸上的汗水(是否真的有汗,已经不得而知),然后揉揉被窗口夹得有些微红,变形得手,骂一句娘“他。。。,把老自己挤死了”,摊开皱巴巴的电影票,开始分票,一些买不到票的这时也会围拢过来,看看是否能分到多余的一杯羹,小孩子在四处寻找着空隙,一旦发现机会,就会缩着头,紧贴着窗口前的墙壁利用瘦小的身躯,挤到窗口前,踮脚买一张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票,那时候在铜川工人文化宫上班的工作人员成了铜川市民可以引以自豪的邻居,或许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也可以从内部为自己买几张电影票。

      铜川工人文化宫的前身是铜川矿区工人文化宫,1958年1月建成,1962年移交铜川市总工会管理,更名为“铜川市工人文化宫” 铜川工人文化宫自建成以来,承载者铜川的文化娱乐传播的责任,这里先后接待过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全总文工团、上海越剧院等多个国家文艺团体来铜演出任务。

      铜川工人文化宫自建成以来,经历了它的繁荣与衰败,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直接见证,是和铜川发展相伴随的一个历史产物。1958年至80年代末,文化宫的活动较多,除了每天循环放映的电影,铜川基本的室内庆祝活动或者是大型的文艺演出基本都在这里举行, 80年代末期工人文化宫被列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国家财政不再给钱,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产业不是很兴旺,铜川工人文化宫依然延续着它的繁荣,从80年代末至2000年    期间,经常放映的电影,录像厅,儿童游乐设施的增加,铜川市的各种集会,文艺演出在这里举办,个这个地方增添了许多的繁荣。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铜川市政府的南移以及社会上新的娱乐项目和娱乐设施的出现,铜川工人文化宫日渐变得萧条,场内设备陈旧,建筑得不到维修,除了一些能撑爆人眼球,宣传夸张的小型的演出和难得放映的几场不被人看好电影,这里已经成为日落黄花的弃妇,少了她的鲜艳和光彩,留下的只有幽怨般的哀戚。

      2004年12月陕西日报社会广角曾有这样一篇文章“铜川工人文化宫:不该这样走失功能” (本报记者  贺小巍  韩岩)曾这样写道“在工人文化宫外,记者遇到了一位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老职工。他说,当年他们这里是全市的文化活动中心,隔三差五的有演出活动,亲戚朋友们为了能搞到一张演出票好多人都到他们这里来,那个时候他们管接待、吃“皇粮”,也算很风光呢。这位老人提起文化宫的过去,也不免提起了他们当年的“红色记忆”。记者又指着周围的这些网吧、浴足、小吃问他怎么看,他只是说,现在不比过去了,大家也要吃饭嘛,有什么办法?然后就不愿再多说了。”

      “工人文化宫主任肖保清告诉记者,铜川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8年,是当时铜川市的三大苏式建筑之一。1962年曾经失过一次火,后来在保留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经过重新修缮。工人文化宫的性质和建立的初衷就是为工人朋友们业余文化生活服务,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有剧院、影院、歌舞厅等多种功能。除了针对工人朋友的一些文化活动和学习培训外,还对外承接演出及会议,以前铜川市委、市政府的一些重要会议都放在文化宫开。谈到目前这种窘况,在文化宫工作了近30年的肖保清也深有感触。

      肖主任还说,从2002年开始,市上一直说要对文化宫进行拆迁,他们也想通过拆迁重建、招商引资使文化宫重新焕发活力,因为目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宫都存在着类似的状况,他希望铜川的工人文化宫能够通过政府支持,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规划中走出一条新路来,但是直到目前一直都没有什么动静。不过,不管怎么改,怎么拆,工人文化宫的土地、资产不能流失,工人文化宫的性质和功能不能改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铜川工人文化宫在铜川人的记忆是深厚的,只要提到文化宫十个铜川人至少有九个人都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即使一些不熟悉铜川的外地人到铜川探亲访友只要你告诉他到文化宫,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你们的相约。实际上铜川工人文化宫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失去他实用价值的建筑体,而是记录着铜川的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一个地标,一个区域的统称。

      记得刀郎曾经唱过的的一首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里面的歌词是这样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 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笔者也曾经和许多网友一样疑惑着歌词里“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是不是演唱者的口误所致,感觉有些困惑,后来在网上看到,原来在当地有一座红楼它的楼层就是八楼,因为这是当地最高的建筑,所以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叫八楼,于是便有了八楼的站牌,时过境迁,当初的八楼在现在一定不是当地最高的楼层,也许这个地方早已拆除重建,唯独保留的就是这个曾经叫八楼的公交站牌。

      前段时间打开电视,偶尔看到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电视节目,写这篇文章的冲动又此油然而生,只是没找到它的视频地址,我这个人做事有时有些叫汁

      做一件事,写一篇文章总要尽可能详尽的向我的朋友或看着提供最完整的信息,于是这篇文章也耽误了许久,看了交锋,让我理解铜川文化宫的改造实际上并不是文化宫这一个单纯的建筑,而是文化宫周围的一个区域,它涵盖了新风商厦以及文化宫后面河堤部分,有了这么大的街区,那么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应该由我自己的设想告知于广大读者以及能赋予改造责任和权力的政府有关部门,铜川工人文化宫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53年历史,是铜川层间的三大苏式建筑,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铜川局一中的教学楼是前苏联援建的,三大苏式建筑是否有他我不得而知,但是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改扩建像铜川工人文化宫这样的建筑应该为数不多,它的改造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建筑超过五十年就基本完成它的使命,让衰老的人擦上粉就变成18,而是一段城市历史的保存,也许再过40多年,它将以古建筑的形式面对世人,在国外人们可以为一颗古树让道,伦敦的街区依然保存着久远的建筑,在现代建设中一些人因为贪图寸地寸金,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将一些完全可以保存的古建筑变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高楼,为什么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历史的记忆呢?假如平遥古城在繁华的都市,他还会存在吗?

      对于铜川工人文化宫我的个人设想是这样的:拆除文化宫前面的楼层和广告牌,首先将文化宫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其次,对于文化宫外部进行加固整修,内部进行功能性改造,已经使用文化宫的楼宇名称,把它改造成铜川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宫建筑前面道路抬高到街区,然后通过台阶和文化宫建筑连接,文化宫建筑左侧道路以北以水泥地桩的方式抬高和街区持平,和文化宫前面拆除后的楼宇空地连接成片,形成一个地上广场,地下部分可以摆设一部分台球桌案,乒乓球台或其他健身器材,文化宫建筑后面原灯光球场,工会家属区,河堤部分建设高层建筑,空余地段抬高下设停车位或其他,文化宫建筑右边南侧包括新风商厦,是否涵盖现在红玫瑰大酒店部分笔者不知,将低洼部分同样抬高,地下部分可改建成某些专家或者观察员所说地下停车位,停车位通道可采用直上直下电梯式或者直接在矿工俱乐部进口,或者二马路通过桥体连接进入地下停车场。上面部分可根据情况建设铜川电影院,铜川体育馆,铜川少年宫,铜川商业街区等相应建筑,或者主持人所说的美丽的休闲广场。

      就在七一前夕,笔者曾差异的曾在铜川工人宫看过一场七一演出,台上的照明设施如此简陋,一些好的座椅坐了一些观众,二层看台已经空置。一层看台有些坐椅已经破烂不堪,上面落满了灰尘,回想当年演出时座无虚席的铜川文化宫,文化宫的确有些忧伤和悲哀,不管改造还是拆除,铜川工人文化宫最后的命运都势在必行,那么就请尽快实施吧,拆除虽留给我们一些伤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得麻木,改建也可使铜川又多个“美丽的休闲广场”。建议不要再为这个事情讨论了,铜川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 来信日期:2011-07-03
回复
  • 办理部门:

    市规划局

  • 办理情况:

      6月28日一位网民在给市长信箱及铜川网吧中反映“铜川工人文化宫的改造势在必行”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市总工会、市规划局认真落实有关会议精神,加快工作进度。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北市区工人文化宫兴建于1958年。2008年12月12日,市委召开的第17次常委会议决定:“要加快市总工会搬迁新区工作步伐,市总工会办公场所建设要同市工人俱乐部一并考虑建设”。2009年10月份,市总工会由红旗街迁至新区鸿基东路。2010年10月13日,市政府召开了第52次专题会议,就工会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决定:“加快老区工人文化宫改造步伐。由市规划局负责,尽快拿出老区工人文化宫地区整体建设规划”。市规划局于2010年初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文化宫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该规划旨在优化铜川商业结构体系和打造城市地标形象,将合理利用地形,有效疏解该地段交通压力、妥善解决社会停车问题。随着规划的实施,未来的文化宫将会打造成集酒店、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铜川市规划局 铜川市总工会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 办理状态: 已办结 受理时间: 2011-07-26 10:27 办理时间: 2011-07-26 10:27
评测

您对办理结果是否满意?

  • 满意度评价:
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