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卫健委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专栏 / 疫情防控

猴痘来袭,带你认识猴痘

来源:市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22 11:0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1、关于猴痘病毒。

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自1980年人类消灭天花后,猴痘病毒已成为最严重的正痘病毒。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感染后症状与天花病人症状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该病于1970年初次在人类中发现,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

2023年9月20日,我国将猴痘正式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世卫组织2024年8月14日通报显示,全球今年已报告人感染猴痘病毒超过1.56万例,死亡537例。

2、猴痘是怎么传播的?

猴痘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3、猴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它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4、如何预防猴痘?

避免和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有高危性行为者,特别是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及早了解有关猴痘的相关知识。


网络编辑:张敏泽
信息审核: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