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专栏 / 美丽乡村

塬圪塔村:传承民俗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来源:微印台 发布时间:2017-04-21 09:4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曾经生活过的村子,如今变化这么大,作为塬圪塔人,我很欣慰。”看到家乡印台区阿庄镇塬圪塔村如今的变化,在外工作多年的王海生不禁感叹道。美丽乡村建设让一个村落重焕活力、化茧成蝶,更让当地民居保存着古朴的乡村风貌,留住了那一抹乡愁。

眼前的村庄干净整洁、古朴厚重,浓浓的计划经济时期渭北民居风貌在这里宛如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塬圪塔村,穿过村口处青石雕刻的门楼,一幢幢青瓦房黄泥墙相结合的民宿映入眼帘。青色的瓦片鱼鳞般镶嵌在房顶,栩栩如生的动物雕饰在房檐上翘首,使整个房子显得更加生动,屋脊、建筑的边角等装饰部位巧妙地与计划经济时期元素相结合……午后阳光暖暖的,村民坐在这古朴雅致的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 ”村民王建军告诉记者,村上提出改造计划时,很多人都很支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他们对古老民宿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这里原来都是粪堆和柴堆,现在我们模仿过去村上作坊的样子,打造成小作坊一条街。村民到时候可以在这里一边制作一边售卖特色土产品,比如醋、油、豆腐……”村主任王军红指着对面一排青砖垒砌的平房说,自从村上恢复传统民宿后,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就想借这个机会,在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

推开村史民俗馆的门,仿佛一下子穿越到过去,犁、耧、耙、耱、石碾、石磨、纺车、马鞍……一件件老物件摆满了展厅,再现了塬圪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时代场景。

相传,在北宋时期,杨六郎带兵由南向北行军途中寻找安营扎寨之地,在行进到一处山岭后准备整顿休息,此时他回头探查这才发现,身后的山丘顶部犹如一个大圆盘,又如一个“圆圪瘩”。后传乱世期间,三名逃荒乞丐到此地之后以塬为生,依水而居。取“土”去“病”,以“塬圪塔”命名村落,其名延续至今。

“塬圪塔村以前属于蒲城县管辖,后来被划分到印台,到现在还保留着渭北淳朴的民俗民风。展厅内有近3000个老物件,大多数是村民捐赠的,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与变化。”王军红说这个展馆是去年才建的,不要看它小,却包含了生产、生活、文化、祭祀、非遗等多类展品。最早的有清代的八仙桌,还有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用具、70年代的汽灯及流传至今的面花、针黹工艺品等。

漫步在展馆中,每一个墙面都是一段历史、一面旗帜、一个故事。墙上布满了彩色版块,分别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塬圪塔村的地理位置、农耕文化、发展现状和规划。“村上以‘耕读’传家,重视文化教育,民俗是咱老百姓的文化,通过这个馆的建立,我想让后辈们领会到先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的艰辛。”王军红说道。

塬圪塔村致力打造“文化美、乡村美、生态美”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多方位、多层面的举措让它拥有无可比拟的珍贵传统村落财富。蓝天白云下的古村落与阳光山林、农耕田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景观,也让浓浓乡愁有了皈依。 

“这只是美丽的开始,未来,美丽还将延续。”王军红说,他们将按照“美丽就是经济、乡村就是风景”的理念,融入现代元素,尽可能把乡村旅游和民俗民风紧密结合,建设园区500米的休闲观光绿色长廊和500亩的百稼园等项目,打造“老台塬·新田园”。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一些乡村迫切追求与城市接轨,许多村庄的历史逐渐被淡忘,乡土味越来越淡。恢复传统民宿,建村史民俗馆,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俗文化。塬圪塔村就像一本书,古朴的民宿是封面,村史民俗馆是精华,吸引着人们前来翻阅,让人追寻乡村记忆,留住乡愁乡情。


网络编辑:guanliyuan
信息审核:guanli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