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垃圾遍地的卫生死角变得干净整洁,淤塞的沟渠恢复了畅通,杂乱无章的柴草得到了规整,如今,行走在我县各个乡村,随处可见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干部群众齐上阵,挥帚执锨,清垃圾、除杂草、整沟渠,以实际行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系统谋划,推动全域环境提升
五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将此项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宜君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2025年)实施方案》《宜君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方案》《宜君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配套文件,按照“做精主干线、做优支干线、做好分支线”的工作思路,将全县117个行政村按照“示范样板村、重点达标村、干净整洁村”三档梯次推进,分类打造,始终以建设生态、绿色、宜居的和美乡村为目标,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干群合力,擦亮和美乡村底色
整治之初,面对积存多年的垃圾山、污水沟,部分群众往往观望徘徊,清洁行动效果不佳,整治行动能否成功犹未可知。村组干部迅速行动起来,拿起扫把和铁锹,深入清洁一线,带头开展清洁打扫,包办各类卫生死角,用实际行动点燃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如今,“一起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县村庄清洁行动的真实写照,在镇村两级班子领导下,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围绕“八清一改”,集中整治房前屋后、村庄巷道、乡村小路等重点区域的“三堆六乱”现象;定期清理河滩涝池、道路水渠内的漂浮物、淤泥和障碍物,疏浚水系,消除黑臭水体;分类堆放生活垃圾,及时安排垃圾清运,避免堆放点存在垃圾外溢、污水横流现象;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规范处置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全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紧抓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提升村容村貌。
多措并举,筑牢长效治理根基
我县始终坚持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建,七分管”理念,聚焦群众参与度、机制运转、资金支持等薄弱环节,以制度机制为抓手,构建一套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夯实管护责任,在制度设计上明确管护主体,依照“县级指导、乡镇负责、村级主体、村民参与”责任链条,压实各级责任,推动落实落细“门前三包”、村规民约和“周卫生日”等长效管护制度,让长效管护工作有章可循。二是优化管护团队,坚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引入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维护,提升管护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设立村保洁员、卫生监督员、公益性岗位、网格员等方式,形成村级网格化管护力量,定期开展清洁、巡查,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建立台账。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月调度、季督促指导、年考核机制,注重群众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诉举报限时办理制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不留余力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和美乡村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升华。
凝心聚力,共树文明健康新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设施的“硬件”升级,更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软件”重塑。近年来,我县坚持将宣传引导贯穿始终,摒弃生硬说教,推动宣传与乡村治理、文化活动深度融合,结合传统节日、文艺汇演,编排相关主题的戏曲、小品,使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传递,活用“线上+线下”两个阵地,通过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横幅、利用乡村大喇叭和微信群、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村庄清洁行动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持续开展“五美庭院”、文明积分制、“红黑榜”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并将其中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现场会、巡回展、展览牌等方式进行推广宣传,让可学可比的榜样成为最鲜活的教材,激发村民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形成“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根本转变,使垃圾分类、污水入网、厕所保洁等不再是强制任务,而是每家每户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真正让文明健康的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下一步,我县将持续保持五年行动攻坚态势,巩固扩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由“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延伸,由示范村组向偏远村组拓展,由“环境美”向“生活美”迈进,进一步引导群众深入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环节之中,努力打造生态、绿色、宜居的和美乡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