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乡村才能兴。从都市打拼到回乡创业,关庄镇北村村民王乐乐用胆识和勇往直前的干劲书写着自己的养蝎传奇。他的故事正是新农人探索致富新路子的生动写照。
今年37岁的王乐乐是土生土长的北村村民,作为一名“80后”新农人,他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创新。早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一定的资金。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蝎子作为高端药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看准这一商机后,王乐乐经过考察学习,最终带着技术和设备回到家乡,开启了“养蝎创业”之路。
关庄镇北村村民王乐乐说:“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蝎子就是死的活的都可以卖,不像牛、猪、羊死了就没人要了,而且这个东西价格也比较稳定,然后我在去年后半年回来以后,就和我媳妇到处考察,到处拜访养殖户。”
从2月动工到6月竣工,这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走进养蝎房,温热潮湿的空气夹杂着独特的气息,一排排钢架床上,蛋托层叠交错,密密麻麻的黑蝎在其间灵活爬动。王乐乐正专注地查看蝎子的生长情况,小心翼翼地将母蝎和幼蝎分拣到不同的区域。
关庄镇北村村民王乐乐说:“种蝎上了21公斤,产的幼蝎有20万只,幼蝎养到成品蝎大概就是6个月,预计10月下旬可以出货,按照我现在的技术,大概可以出150公斤,现在市场价格是600元一公斤,大约就是不到10万元吧。”
随着第二批种蝎的引进,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王乐乐还对养殖环境进行了技术升级,安装了监控设备和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蝎房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数据,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控,为蝎子的生长繁育提供最佳条件。在养殖过程中,他不断创新,培育优质黄粉虫作为蝎子的专属饲料,并划分出蝎苗房、产房和蜕皮房,针对蝎子不同生长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
关庄镇北村村民王乐乐说:“如果蝎子后期前景可观,准备扩大规模,第一个就是能带动咱们村里的就业问题,像现在目前的话,我一次就是雇三四个人,后期规模上来以后,有可能就是十几个人,二十个人这样。如果蝎子有规模以后,就是可以弄蝎子酒,还可以向药厂供货。这是我以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