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耀州区石柱镇的田野里,麦茬地种植的千亩小黑豆,以“不施肥料、硬茬播种”的轻简栽培方式,实现了亩产约300斤的收成。按当前国产黑豆每斤3元左右的市场价计算,亩均收入近千元,为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破解草害难题,轮作见实效
“田里的节节麦、雀麦这些杂草,长得和小麦像,没有特效药能除,年复一年越来越严重。”耀州区新兴农机合作社的马海升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困扰。这类杂草因与小麦亲缘关系近,防治难度极大,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严重时减产可达三成。
这一困境正被“小麦—小黑豆—玉米”轮作模式有效破解。据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介绍,该模式的核心是“小麦收获后趁墒抢种小黑豆,来年改种春玉米。通过不同科属作物的交替种植,改变杂草与作物同步生长的规律,并利用小黑豆的强荫蔽性抑制其出苗,减少除草剂使用,实现对杂草的生态防控。”
一地多收,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除了有效防控杂草,该轮作模式还实现了“一地多收、用养结合”的良性循环。小黑豆作为本地优势豆种,具有耐瘠薄、生育期短,特别适合在本地种植。其豆根瘤固氮能力显著,据测算,每亩可为土壤积累纯氮6–8公斤,相当于施入13–17公斤尿素,有效培肥地力,为来年种植的春玉米打下坚实基础。
“小麦—小黑豆—玉米”轮作模式让我们看到了绿色防控的新路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表示,“这种模式不仅从根源上控制了杂草危害,减少了除草剂使用,还通过作物搭配改善了土壤环境,真正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共赢。”
这一成功实践为我市农业绿色防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未来,我市将继续优化该项技术模式,推动“小麦—小黑豆—玉米”轮作模式在适宜区域扩大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