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工作动态

不负韶华不负卿——铜川农技员培训中的感动与思考(一)

来源:市农广校 发布时间:2025-10-22 20:1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以智赋能,点燃铜川农技振兴新引擎

金秋十月,铜川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在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上,铜川市 2025 年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由市农业农村局精心指导、市农广校全力承办的农技盛宴,历时一月、分三期开展,为全市 300 名基层农技人员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蜕变。

本次培训以 “六经・三段・四台” 三维赋能体系为支撑,聚焦粮油单产提升、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三大核心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农技人员充电赋能。从粮油增产品种选育的尖端技术,到农业绿色防控的创新方法;从 DeepSeek 等 AI 工具的实操应用,到 “一页报告” 公式化写作的精准指导,课程设置紧密贴合基层农技人员 “会干不会写、能做不善讲” 的实际短板,真正做到了按需施教、有的放矢。

在互动模式上,“问、答、评、议、赛、享” 六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让学员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农技三板斧” 专题课程更是直击痛点,通过现场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切实提升了学员们的实战能力。而 “春耕专家行”“田间学校” 等平台的搭建,则让智慧农业的种子在铜川的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学员们的心得分享中,我们看到了知识更新带来的顿悟,更感受到了他们服务 “三农” 的坚定担当。这些实践感悟不仅是对培训成果的生动展示,更是打通农技推广 “最后一公里” 的有力武器。

此次培训的圆满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技服务水平。相信在铜川农技人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铜川的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日起,我们将分两期节选部分学员心得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农技世界,感受铜川农技人的智慧与担当,共同见证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市果树试验站  岳琳

9月26日至9月30日,我参加了由铜川市农业农村局主办、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承办的2025年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专题培训班。培训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理论授课+实地观摩+交流研讨+问卷测试”的方式展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我从大农业角度丰富了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产业发展最新形势,为农技员综合素质提升提出高标准和新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知识储备

理论课堂上,吴彩鑫老师以《学深悟透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为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围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解读;李艳老师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解读与陕西实践的案例分享》为题,为农技人员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明晰了思路。基层农技队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技员老龄化严重,青年农技员日益增加,对农技服务接地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形势的学习运用,了解产业发展前沿信息,让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深入了解产业,精准服务生产

实地考察中,在富平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我们看到柿饼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在富平巾红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平双汇集团现代屠宰厂,我们看到严谨的生产标准和生产线;在陕西百恒有机果业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专业年轻的农技队伍,在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精准施策,助力产业壮大、品质提升,实现猕猴桃有机生产;一个个观摩点位,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农技人员的学习和付出,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中将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使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恐慌,唯有跟上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剖麻雀,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服务于百姓增收。

三、探究产业问题,助推产业振兴

培训期间,来自不同县区、产业的学员围绕实践难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结合各自工作经验和实际,分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农产品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种跨产业的探讨让我拓宽了思路。培训中强调的“专家组 + 技术指导 + 科技示范 + 辐射带动”的转化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既要向上对接专家获取技术支撑,也要横向联动同行共享经验,更要向下扎根农户精准服务。这种多方协同的合力,是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

四、躬身践行,锚定工作新坐标

此次培训让我找准了自身差距,基层农技人员是这场转型 “最后一公里”践行者。今后我将结合学习所得,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做好政策 “宣传员”,二是当好技术“指导员”,三是成为供需“联络员”,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农户的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养投身到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中,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创新交流的培训形式不断拓展,农技员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攀升,产业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


耀州区  张宝龙

非常有幸参加这次培训班,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对这次培训的感受。咱们这次培训从宏观的政策方针,ai的助力,各个现代化农业成果展示,内容丰富,像一幅“科技赋能农业、初心照亮征程”的立体画卷,让我作为一线畜牧农技人员,方向更明确了,眼界更加开阔了,收获满满。

市委党校李静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明白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契合,从大锅饭的农业合作社,到小岗村联产责任承包,再到农业支援工业,再到工业反哺农业,再到城乡一体化,到现在的城乡融合发展,站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三农的方向更清晰了。

西邮的卫老师用AI给我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对AI的新认知。从前自己也在用“豆包”,但总是局限在“拍照识图”上面,听完才知道,从精准饲喂的算法模型,可以让AI更了解自己,给出更精准的答案,转化图片,生成文件,制作PPT,到疫病监测的图像识别。而随后的实地观摩,更让我看到了技术落地的生动模样——在欣农兴生态农场,养鹅和种植葡萄循环种养模式让“粪污变肥料”的生态账越算越清;杨凌智慧农业的中控大屏上,温度、光照、湿度、水肥的精准调控,更是把“科技兴农”从口号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更让我触动的,是农业人“守正创新”的执着。走进福锦米业、天缘醋业、德有邻食品这些企业,看到了他们从一家夫妻店做到如今的龙头企业,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现在的全国知名企业,看到一粒米、一滴醋、一个辣椒如何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走出乡村,才懂“产业链延伸”不是一句空话,是让农户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关键;新农人用直播带火特色农产品,这让我想起现代农业从来都是“科研端”与“田间端”的同频共振。

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与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参观,更给这次行程加了“精神砝码”。校史馆里,赵洪璋先生选育“碧蚂1号”时的手稿、一代代西农人“扎根杨凌、服务三农”的足迹,让我明白农技人的“根”永远在田间地头;扶眉战役纪念馆里,先烈们为信仰冲锋的故事,更让我读懂“服务农户”不仅是职业,更是传承——就像当年先烈守护家园,如今我们要用技术守护农户的“钱袋子”“菜篮子”,这份责任从未改变。

此次学习让我服务三农的方向更清晰了:回去后,我会把AI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服务——试着用简易的方法帮养殖户使用AI,用手机APP教农户识别常见病害、疫病;更会带着这次看到的“生态循环”“品牌思维”,在推广畜牧技术时多算“综合账”,既帮农户提产量,更帮大家谋长远。

农业的舞台越来越大,农技人的脚步要越走越实。我会带着这次的收获,扎进养殖场、守在农户家,让技术长出“翅膀”,让农户多些笑脸,不负这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


宜君县  宋建平

为期五天的培训学习今天结束了,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收获。培训第一天,市委党校的李倩老师为我们做了《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报告,通过聆听报告,我明白了当前党和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是目前“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

西邮卫亚婧老师讲授的《遇见AI,DeepSeek等创新应用赋能农技推广高质量发展》,使我对AI和DeepSeek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在网络和媒体上经常见到这个新兴的词汇,不知道具体内涵是什么,通过这次学习彻底弄明白了这个科技新名词,原来就是人工智能。学会AI和DeepSeek更大幅度提升办公效率,节约时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正面作用,自觉抵制和杜绝负面作用,不能用现代科技干违法事情。

参观福锦米业有限公司,我的收获是更新了我从前关于糙米的认识,叶圣陶先生的著名散文《多收了三五斗》中有一句“糙米五块,谷三块”,我之前认为糙米就是稻谷脱壳没有脱干净,通过这次实际观摩,弄清楚了糙米不是我理解的那样。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是一个汇集国内外先进农业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参观该园区后,我感触颇深,智慧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贫穷、落后、辛苦”将不再是农业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智慧化、自动化、科技化”,未来的农业将是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行业。

扶眉战役纪念馆,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通过丰富真实的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使人对革命烈士肃然起敬。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和拥护。


印台区   杨帆

我来自印台区农业农村局,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12年。本次为期五天的培训即将落下帷幕,此刻站在这里,我的内心满是不舍与感恩。不舍的是这充实且富有启发的学习时光,感恩的是农广校领导和各位老师为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感恩各位授课老师倾囊相授的专业智慧。接下来,我将从思想淬炼、能力提升、实践赋能三个维度,分享我在此次培训中的收获与思考。

一、思想淬炼:在“三农”与创新浪潮中锚定方向

培训首日,李老师关于“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讲授,为我们筑牢了思想根基。作为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我深刻认识到,畜牧产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百姓餐桌的肉蛋奶供应,一头系着农户增收的“钱袋子”。我们的技术推广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畜牧领域的“毛细血管”,每一次技术落地,都在为产业振兴、农民富裕注入动能。

卫老师关于“遇见AI,DeepSeek等创新应用赋能农技推广高质量发展”的分享,更是让我在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中看到了“新蓝海”。过去,我们的技术推广多依赖“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虽扎实却也受限于时间、空间。AI技术能够实现养殖数据的智能分析、疾病的初步诊断、市场行情的精准预判,在畜牧农技推广的“工具箱”里,必须装上“数字化”的新工具。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迭代——我们要从“经验型农技员”转变为“数字型农技先锋”。

二、能力提升:在表达与写作中锻造专业“硬实力”

李老师“农技‘三板斧’:一页报告、技术方案与工作简报的公式化写作”的课程,更是补上了我在“笔头功夫”上的短板。过去写技术方案,要么过于简略缺乏操作性,要么繁琐抓不住重点。现在,我掌握了一定的写作逻辑,这对我们畜牧业技术推广而言尤为重要。

三、实践赋能:在现场教学中解锁产业“新视野”

此次培训的现场教学环节,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畜牧产业融合发展的“多扇窗”。在乾县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我看到了“农机+畜牧”的联动可能——当农机服务延伸到牧草收割、饲料加工环节,养殖的效率就能大幅提升;在陕西欣农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我学习到农业综合性改革试点中,如何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在宝鸡英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等特色农业企业,我更深刻理解了“畜牧+种植”“畜牧+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路径。

这些现场教学点,虽不全是畜牧业“专属”,却让我跳出了“畜牧看畜牧”的局限。印台区的畜牧业要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要融入“大农业”的生态。比如,我们可以探索“养殖粪污-有机肥-果园/农田”的循环模式,让畜牧产业与种植业形成闭环;也可以借鉴龙头企业的品牌化思路,打造印台特色畜禽产品品牌,从“卖产品”升级为“卖品牌”。

结合印台区畜牧业实际,我对未来的技术推广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数字化赋能:利用AI工具为养殖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咨询、疾病诊断初筛服务,定期推送养殖行情分析、技术科普短视频。

精准化服务:针对规模养殖场、散养户、新型经营主体等不同群体,定制“菜单式”技术服务包,比如为规模场提供智能化养殖系统搭建指导,为散养户提供低成本防疫方案。

品牌化助力:挖掘印台畜牧业特色,如蛋鸡、生猪品种,联合加工企业打造“印台畜禽”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技术推广提升产品品质,助力品牌增值。

各位同仁,五天的培训是终点,更是起点。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服务印台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不破不立”的勇气创新推广模式,耐心钻研专业技术,真心服务养殖户,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让印台畜牧业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耀州区照金镇  陈文娟

我是来自红色照金的农技员,扎根基层这些年,我先后管理过家庭农场,服务过农民专业社,对接过种植大户,也为我们村集体经济运营出谋划策。这次,能代表照金同事们站在这里,既深感荣幸更觉肩上责任沉重。

这次培训,对我们基层农技员来说,就是一场补短板的“及时雨”。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学员向精心组织培训的市领导、倾囊相授的专家老师以及默默提供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致以衷心感谢。

这几天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充电”,更是视野的“扩容”、思想的“破冰”。我们亲手操作“DeepSeek”等AI工具,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为农技推广、病虫害预警“提效赋能”;我们深入“欣农兴”农场,看到农旅融合让乡村从“只产庄稼”变成“也产效益”,打开产业发展的新气象;在“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服务流程、集约化资源调度,让我们明白“抱团发展”是破解小农户难题的关键;在杨凌智慧示范园亲眼见证了数字管理颠覆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岐山天缘食品公司的参观,则让我们看到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广阔前景,“公司+农户+村集体”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坚定了“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信心。

更难得的是,这次培训还为我们补足“精神之钙”。走进扶眉战役纪念馆,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革命先辈“舍生取义、拼搏到底”的精神扑面而来,这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照金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为群众谋幸福的坚守——就像我们今天为“三农”事业奋斗奔波,同样需要这份执着与担当。

作为来自红色照金的农技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鲜活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带回我服务过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村集体经济中去。回去之后,我计划从三方面下功夫,把所学“变成”所干:

第一,当好“智慧农业”的摆渡人。我们会先学一步、先用一步,把DeepSeek、豆包等的使用方法转化为群众能听懂的“土办法”“活案例”,帮助合作社和种植户精准指导农事活动,让数字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第二,做好“三产融合”的探路人。借鉴“欣农兴”农旅思路和岐山天缘的加工模式,结合照金的红色资源、生态优势,尝试推荐打造“红色研学+农事体验+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的小项目,让村集体经济既有“底色”更有“亮色”,帮乡亲们拓宽增收渠道。

第三,守好“扎根基层”的初心。红色教育让我们更坚定初心,今后我多往大棚里钻、多到农户家中坐,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解决他们急难愁盼,让农技服务既有“技术精度”更有“民生温度”。

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将此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我们将以“红色照金心,红火为农情”的干劲,努力奋斗,在铜川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将培训的硕果转化为照金大地上农业发展的蓬勃动力,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累累实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农技人的担当,让农业更兴旺、农村更美、农民更幸福!


网络编辑:孙丹
信息审核: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