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提素质、强本领、做奉献”为导向,全面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近日,金锁关司法所组织全镇16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精准赋能、规范提质、服务增效,全力打造一支善调解、敢担当、甘奉献的基层治理生力军。
精准赋能提素质:靶向补短板,练就硬功夫。聚焦调解员能力短板,围绕纠纷受理、证据固定、沟通技巧等核心环节,结合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梳理调解流程标准化模板。针对“情绪疏导难”“法律适用模糊”等痛点,设置情景模拟演练,邀请资深调解员现场示范,引导参训人员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思考。通过袁家山村调解员分享的案例,运用“情绪疏导三步法”,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激烈争执。当时,村民李某和张某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要动手。调解员王刚先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随后用“换位思考”引导两人冷静,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界限,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参训调解员李有福感慨:“通过真实案例复盘,学会了如何快速抓住矛盾焦点,调解底气更足了!”
规范提质强本领:规范促质效,锻造专业力。以“强本领”为目标,司法所突出调解实务的规范性与合法性。通过逐一点评近期调解案卷,重点纠正协议要素缺失、履行条款表述不清等问题。在近期调处的一起赡养纠纷中,第一次调解过程中,因调解协议未明确履行方式,导致老人后续生活保障未落实。司法所通过逐案评查,指导调解员补充“每月15日前转账至指定账户”等条款使协议履行更具操作性。如今,类似纠纷的调解协议均需包含身份信息、权利义务、履行方式三要素,确保结果经得起法律检验。参训调解员张楠直言:“过去凭经验办事,现在每一步都有章可循,心里更踏实了。”
服务增效比奉献:初心化纠纷,服务暖民心。培训将“做奉献”理念融入调解价值观培育,邀请优秀调解员分享“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化解积怨”的暖心故事,强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责任担当。调解员齐建琴分享了他耗时3个月化解的“十年积怨”:村民刘家叔侄因宅基地继承一事多次发生冲突,甚至闹到派出所。齐建琴多次往返叔侄两家,走访共同亲属及村上的老干部多次了解情况,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向双方耐心解读法律的相关规定,最终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司法所扎实推进“调解服务进网格”行动,调解员每周下沉走访3次,排查隐患、普法宣传、就地调处“三管齐下”,把奉献精神转化为源头解纷的实际成效。在走访中调解员发现一起农民工欠薪隐患,提前介入普法协调,追回工资款2.5万元。村民点赞:“他们不光调解矛盾,更把温暖送到了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