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民政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尽职尽责,为民奉献——救助站引路人韩延成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17 14:2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 导语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们将深入挖掘“最美退役军人”所承载的时代价值,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动人的人物故事、崇高的人物品格,来鲜明彰显新时代“最美退役军人”爱国奋斗奉献的价值追求。

《陕西画报》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将对13名陕西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和25名省级“最美退役军人”进行专题报道,激励广大退役军人和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

本期,为您献上: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韩延成

1979年入伍,1983年退伍,四年的部队生活是他心中不灭的光芒。从此,他告别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投身崇高的民政救助事业,将军中优良品格带入了职业,用军人本色绘就了职业人生最美的华章———他就是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

在军营中塑造的不畏艰难、认真负责、忠诚奉献的品格,让韩延成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在救助工作中总是冲在前端,不忘初心,奋战在一线,用真情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的习惯,用点滴善举,传递无疆大爱。

胸怀大爱 用心救助

35年救助站工作,韩延成无论寒冬酷暑,都奔波在救助一线。他见过太多迷失走散的精神、智力障碍患者,他坚信,每个人生而在世,一定都有家,只要我们努力,一定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自1984年韩延成在救助站就职开始,救助站每年的救助人数从1000逐渐下降到200,精神智障患者滞留人数从100到如今的0。数字变迁的背后是 35年来韩延成用军人灵魂,诠释岗位本色的成果。

2002年,他担任了救助管理站站长。就职期间,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孤、残、病、老近万人,300多名未成年流浪儿童得到保护和救助,帮助100多名滞留在站的精神病患者寻亲寻家成功,韩延成帮助他们与亲人团聚,成了他们迷途归家的引路人。

组织上要给他调换部门岗位时,韩延成却毅然拒绝了。忠诚是军人的灵魂,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救助岗位,在35年的磨砺中,救助事业已成为韩延成的第二灵魂。


穿军装时,他为履行军人的职责流血流汗、尽心竭力;脱下军装后,他依然本色不改、作风不变,展现出复转军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责任与担当。

无私奉献,以站为家

帮助救助对象寻亲寻家是救助管理站的一项重要而又困难重重的工作。为了使一个个受助者与亲人团聚,多年来韩延成带领同志们定期到医院看望受助的精神智障患者,不厌其烦的同他们沟通交流,认真做好每次交流记录。回站后进行比对,一而再,再而三,从救助对象的言语中寻找出可用信息,尽管枯燥无味的寻找希望渺茫,但他仍然不停的坚持着。


一位在外流浪37年的智障男子被救助后,韩延成和同志们一次次的与其沟通、比对记录、对外联系,有的同志灰心了,劝韩延成不要在费劲了,但他说:“一次沟通不行就十次、百次,只要有一些说对了我们的功夫就没白下。”在他的坚持下,终于找到了男子的家乡,并将其护送回家。37年杳无音讯,男子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见到儿子后老泪纵横,下跪感谢韩延成和同志们,韩延成扶起老人家说:“这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该做的。”

今年的3月12号,韩彦成又将在外流浪22年的欧阳美娟送回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老家。

从部队到救助站,从为国奉献到为民奉献,奉献已成为韩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他心甘情愿,不图回报。“人一生能有几个35年?在这个岗位上,我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了,救助管理站就是我的家,我想尽快把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教给新人,让他们少走点弯路,业务更熟练,为弱势群体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当人们每逢佳节和亲人团聚时,他都在站上查岗、巡逻,安排好受助者的食宿,有时和受助者一起看电视、吃年夜饭、一起团圆。一个小女孩因奶奶去世无人照顾,在垃圾堆旁被人发现,韩延成便将她带回自己家中照料,直到女孩被收养。以流浪乞讨为生的70多岁聋哑老奶奶,因为说不清自己的家在何处,在站上一住就是几个月,韩延成和同志们热情接待,关爱有加,细心照料。

节假日巡逻已是韩延成35年来的习惯,特别是除夕夜,当万家灯火亮起家家都在团圆时,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街头是否有未曾团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同事和他都会在这一天外出巡逻。

2013年除夕夜,韩延成像往年一样和同事一起到老区易出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区域巡查。晚上十点左右,在体育桥附近遇到一位妇女转来转去,显的十分忧虑,韩延成上前询问情况,了解到她是白天和家人闹矛盾离开家后不想回去,因为走得急也没带钱,不知道该去哪。韩延成开车送她回家,并劝导她回家后和家人团聚,好好过年。韩延成一次次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只为让那些流浪人员和家人团聚,过一个温暖的新年。

探索创新 主动救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救助管理工作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韩延成在救助管理工作中,不断思考、研究救助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开拓救助工作新思路,探索创新主动救助工作新模式。比如与公安、卫生、城管、医院、急救等有关部门协调,建立了协作联动机制,他带领大家走出站门在大街小巷开展主动劝导救助,向交警、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发放爱心救助引导卡,制定了爱心救助奖励办法,建立健全了全市救助网络,实现了辖区内的救助工作全覆盖,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一旦出现,时时刻刻得到救助。


从收容遣送站到救助管理站,韩延成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开展救助工作新模式。

2002年担任救助站长以来,他开始组织制定职工手册、服务条例等,以全新的观念对待流浪乞讨人员:从过去的单一管理到精细化管理服务,从上门求助到街头主动救助,从强制收容遣送变成自愿、无偿救助,从简单护送到协调救助,从“望闻问切”到全国救助寻亲网站、今日头条精准推送,再到公安部门人脸识别、DNA鉴定,救助寻亲的成功概率和效率都大大提高。救助站在住宿、就餐、洗浴等日常生活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受助者创造了一个“宾至如归”的温馨之家。

与此同时,铜川市救助站还成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等,使救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延伸,救助范围有序增大,为实现社会救助打下良好基础。在他的带领下,救助过的孤、残、病、老、急者数以万计,300多名流浪未成年儿童得到保护,为100多名长期滞留在站的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成功。

在韩延成的带领下,铜川救助管理站不断完善救助职能,为求助对象提供24小时救助服务,每天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街头巡查。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抓学习、强素质,抓标准、强管理,抓作风、优服务,抓创新、促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促进救助管理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每当受助人员和大家称赞救助站工作做得好时,韩延成却说:“我希望没有救助站,因为这就意味着社会上没有流浪者、没有乞讨者,人人都有家。”这朴素的真情表达,流露出他对流浪乞讨者的真情大爱。

“当兵一天,一辈子都是兵,虽然脱下军装已经36年,却从未感觉离开过部队”。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回到地方,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他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延续着军人的精神与使命,尽职尽责,忘我不悔。


34年的坚守、34年的奉献,韩延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人间真情。

 


网络编辑:办公室
信息审核:铜川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