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民政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工作动态

救助护航:流浪老人终享安稳晚年

来源:铜川市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2025-08-22 10:0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8月13日清晨,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的护送人员将行李物品备好,扶着吴某元上车:“老吴,咱们这就出发,回汉阴老家去。”

这段即将开启的300多公里返乡路,不仅是吴某元跨越30年的寻亲终点,更是民政人用“不放弃任何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坚守织就的温暖纽带,让漫长漂泊的老人在“人民至上”的民生担当里,与家人团圆,安度幸福晚年。


初见:无声困境用心感知

7月初,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接到宜君县救助管理站上报,宜君县一企业内有一名收留了多年的“聋哑”老人,患有智力障碍,姓名未知。如今老人年事渐高,身体机能大不如前,日常照料的难度也随之陡增,企业受限于自身条件,将情况上报至民政部门。

接到消息后,市救助站当即行动,第一时间将老人接回。初见老人时,他的模样让人心头一沉:身上的旧衣沾满污渍,头发枯乱打结,脸上也蒙着一层灰。因存在智力问题,他始终抿着嘴不发一言,不管工作人员怎么轻声询问,都只是木然地垂着头,全然不回应关于姓名、来历的任何问题。

工作人员帮老人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又端来可口的饭菜,收拾出一间舒服的房间,把老人妥善安顿下来。随后便带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好在除了智力存在问题,老人身体各项指标都还算平稳。

寻亲:攻坚克难破局团圆

针对吴某元的特殊情况,市救助站迅速制定“一人一策”精准救助方案。除了精心照护之外,当务之急就是寻亲。工作人员数次往返好心收留老人的企业,在旧物里翻找线索、询问知情人、走访周边住户打听消息,可每次都空手而归。另一边,工作人员始终没放弃与老人沟通,一有时间就陪老人散步、唠家常。终于有一天,老人含糊地吐出一个“吴”字,细心的工作人员还从他的话里听出陕南口音——这成了寻亲路上的第一个关键线索,也了解到老人其实并不聋哑,只是太长时间没有与人交流了。

同时,正阳路派出所传来DNA比对结果,初步将老人的户籍范围锁定在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联合村。救助站立刻致电汉阴县救助管理站,可当地村干部核查后却回复“村里没有这个人”,这让奔忙了多日的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但是谁也没有灰心,大半个月来,大家每天早出晚归,有一点线索就立马顺着往下查,谁也不想放弃。”工作人员小张说,“就是想尽全力帮老人找到家。”抱着这个决心,救助站决定派工作人员亲自跑一趟联合村,实地去摸摸情况。

联合村在大山深处,山路又陡又绕,光走山路就用了数个小时。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和汉阴县救助站、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的走访中,找到了吴某元的亲大哥吴某新。当工作人员说明来意,翻出老人的照片,吴某新一眼就认出了失散30多年的弟弟。随后,工作人员拨通了视频电话,失散30多年的兄弟俩再次相见,早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哥哥沙哑着声音一遍遍地喊着“元、元啊……”,此刻,只有眼泪才能道尽他们半生的思念与煎熬。

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到,1994年,吴某元被人以“找活干”为由骗走,从此与家人失联30多年,辗转多地后流落到铜川。

为帮助吴某元回家与家人团聚,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带他适应群体生活、参与集体互动,重建生活信心。一段时间后,吴某元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白净,脸颊也慢慢圆润了些,不仅会主动跟着大家一起活动,话也变多了,常高兴地念叨“汉阴”、“回家”……

送返:温情守护让爱回家

出发前一天,工作人员特意给吴某元洗澡、理发、剃须,为他换上全新的衣裤和鞋子,还细心打包了他爱吃的糕点,让他干干净净、体面地回汉阴老家。

交接当天,站长王攀反复叮嘱当地工作人员和老人的旧识:“老人刚回来,生活上多照看些,多跟他说说话,帮他尽快适应。”又转身拉着吴某元的手,像叮嘱家人一样反复念叨:“要好好吃饭,年纪大了别久坐,饭后多走走。”在这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中,老人早已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有了依赖,紧紧跟着他们,直到救助站的车驶出很远,他仍站在门口不肯离去,脸上流下两行热泪。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民政救助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是我们应尽的职责。”王攀说。

多年来,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与公安、城管、社区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街面巡查,及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同时,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网络,强化源头预防和专人专策救助帮扶机制。

此外,积极与全国其他救助站联系对接,及时做好滞留外地的本地区流浪乞讨人员接回安置、流入本地的外地流浪乞讨人员护送返乡工作,让党和政府的关怀直达特殊困难群众,让兜底保障的底线更牢、民生安全的防线更密。

在近日的回访中,得知吴某元已在当地妥善安置,不仅有了安稳的居所,衣食冷暖皆有人照料,精神状态也愈发爽朗,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打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对吴某元而言,回家是终点。但对于救助工作者而言,让每个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找到归宿,是永不停歇的责任与牵挂。


网络编辑:霍慧
信息审核:袁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