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快乐的暑假,特向您发出以下几点温馨提示:
科学看待校外培训。假期是孩子们休息调整、自主成长、发展兴趣的黄金时期,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请家长朋友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鼓励孩子学习各项生活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不盲目跟风报班,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科学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理性参加非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在办学场所主动公示机构资质(包括办学许可证或审核意见书、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相关信息)、教师资质(包括姓名、照片、教师资格证编号等)、收退费标准(包括收费标准、退费办法等)、培训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时间、价格等)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家长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如确需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请务必选择证照齐全、办学规范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请仔细查看机构的公示栏,充分了解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师资条件、收退费标准、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不要到资质不全、培训行为不规范、安全不达标的违规机构参加培训。特别要留意校外托管机构的选择,校外托管机构仅提供照管、午休、就餐等服务,不具有办学资质,个别机构承诺的开展作业辅导,提高学生成绩均属于违规行为。请家长朋友们不要盲目听信无办学资质机构的误导宣传。
警惕各种乱收费陷阱。所有培训机构必须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进行售课,预收费用将全额进入平台监管账户接受监管,培训完成后经家长确认方能划转培训费。请家长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端APP”选课缴费,不要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到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不要以任何形式一次性向机构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预收费用,一次性缴纳费用不要超过5000元,并且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索取正规发票,妥善保管,不要接受与实际培训内容不符的发票和收款收据等“白条”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权。请您不要轻易相信机构的招生广告及口头承诺,抵制“预付费享优惠”“买一年送一年”等打折优惠方式诱导跨学期、跨学年收费诱惑,避免机构倒闭“退费难”和“卷钱跑路”风险。
坚决抵制违规培训行为。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凡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均属于违规培训。目前,我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清零,以任何形式开展学科类培训均属违规行为。请广大家长自觉抵制以“研学、一对一、上门服务、线上答疑、能力拓展、教育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托管班、志愿填报、销售智能产品、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或以“幼小衔接、思维训练”等为内容开展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坚决不参加开设在居民楼、车库、地下室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培训机构。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人责任,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孩子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欺凌、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自救能力。教育孩子进入培训机构要注意观察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位置,遇到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沿安全通道有序撤离。参加培训途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在路上嬉戏打闹、不驾乘问题车辆,严禁未满12周岁的孩子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的孩子骑电动自行车上路,骑乘电动自行车时要佩戴安全头盔。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如发现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以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违规行为,请及时向培训机构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级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我们将依法依规及时严肃查处,共同守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