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自然资源局(市不动产登记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发展要硬,耕地保护也要硬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2-03-29 10: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二月二,龙抬头。春耕节,两会启。这样的启幕,让人格外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的耕地问题。

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可大家是否试想过,当有一天没有了耕地,我们的春天会在哪里?

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标后,李克强总理在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面对发展要爬坡过坎的形势,再次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并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的设定,让笔者不禁想到: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又何尝不需要硬起来?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马克思早就指出,吃饭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位问题。我们古语也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站在今天来看,耕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铁饭碗”,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生计;是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压舱石”,关系到整个经济底盘的稳定;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宁的“稳定器”,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还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叠加冲击的“底气牌”,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

然而,相对于各地千方百计保发展的劲头,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似乎还没到“人人知行合一”的程度。

让耕地保护真正“硬”起来,就得让责任成为硬约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国之大者”离不开“行之实者”。各地应当清醒认识到:耕地保护不是几个产粮大省的事儿,也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儿,而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份政治责任,没有任何议价空间。

让耕地保护真正“硬”起来,就得让制度长出“锋牙利齿”。耕地经不起钢筋水泥的吞噬,也受不起瓜果林木的蚕食。去年以来,为了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自然资源部向社会公开补充耕地信息,请群众监督;加密耕地监测频次,请“天眼”看护;密集通报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请案件“说话”;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既算“占补平衡”账又算“进出平衡”账,让耕地保护制度不断长出“新牙”。但光“长牙”还不够,还得让“牙齿”锋利起来。

让耕地保护真正“硬”起来,还得让耕地红线带电。18亿亩耕地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就得用好考核、执法、督察、审计这些关乎乌纱帽的“利器”,让耕地红线谁碰谁疼!

这个春天,让我们带着对耕地的特别关切,共同许下“让保护耕地‘硬’起来”的心愿。期待下个春天到来时,我们早已如愿!




网络编辑:田海侠
信息审核: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