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金景区管委会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工作动态

【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重温照金革命史

来源:《照金革命史》 发布时间:2022-01-01 22:3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包家寨会议与红四十二师成立
第五节 照金苏区的恢复和陕甘边区南区的形成 

   一、照金苏区的恢复和陕甘边区南区的形成  
  自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作出成立红四十二师、创建南梁苏区、建立三路游击区战略决策以来,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三项战略决策已经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之中。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特委作出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回顾了陕甘边区根据地斗争情况,提出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华池(即南梁)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创造中心苏区;恢复照金苏区;打通陕北苏区;创造条件转变临时政权为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和扩建红军的任务。
  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在红四十二师帮助下,坚决贯彻执行了包家寨会议战略决策,在照金苏区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斗争,多次粉碎了敌人对照金苏区及其周边地的“围剿”和“清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积极发动群众、壮大革命武装、建立了几个县的革命政权,1934年初,采用里应外合的战术,攻克了叛徒陈克敏盘踞的龙家寨。在此期间,红四十二师为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多次转战照金周边地区和第三路游击队并肩作战。   
  3月初,刘志丹率红四十二师由南梁出发,从宁县、正宁南下,迅速进入照金地区,然后挥师同官、宜君,连续消灭了瑶曲、大石板、五里镇民团100余人。然后转向西北、涉过沮水,进抵店头,歼民团一部。经槐树庄、张村驿、黑水寺返回南梁。4月23日,红四十二师又攻打了同官县黄堡镇和梁家塬村,击毙敌营长范子畴,活捉区长梁子峰,打开地方粮仓,分发救济粮给贫苦农民和灾民。4月26日,又将旬邑县保安团百余人,围困在淳化县甘咀村沟边一个打麦场内,经激烈战斗,击毙敌连长,歼敌数十人。夏末,又在宜君偏桥伏击去肤施(延安)上任的国民党县长及其随从。在红四十二师的支持帮助下,第三路游击队自身的力量得到更大加强和发展。游击队总指挥部下辖的游击队已由最初的四五个发展到十四五个游击支队,还有回民支队,总数已经超过500人。这年4月,建立富(鄜)西、富(鄜)甘、中宜3个县级革命委员会政权之后,陕甘边特委派金理科、杜宛、李尚勤、黄子文等分别到淳化、耀县、旬邑、宜君、中部等地宣传和组织群众,组建恢复农民协会、赤卫军、青年和妇女组织,团结、教育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权组织。这些红色基层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持游击队,传递情报,打击民团。同时,照金苏区及其周边的耀县、淳化、旬邑、同官、宜君、富县、甘泉、正宁、中宁地区十几支游击队活动相当活跃,区、村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早在1934年春,陕甘边特委为了加强对淳化、耀县、旬邑交界地区的领导,派郭洪超等人建立了中共赤淳工委和赤淳县苏维埃政府。辖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包括淳化县的铁王、秦河、安子哇、南村、方里和耀县的照金、柳林、庙湾、香山等地。5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宜君县小石崖设立驻三路地区办事处,代行政府职能,黄子文任办事处主任。7月,陕甘边区特委作出决议,建议“四十二师以最大的力量,帮助三路游击队恢复照金苏区”。9月,陕甘边特委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将三路游击区划为陕甘边南区,辖区基本上是原属照金苏区或耀县、旬邑、淳化、正宁、中部、宁县、富县、同官、宜君等县部分地区。至此,陕甘边区南区基本形成。 

  二、 陕甘边区南区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为加强对第三路游击区的领导,全面恢复、发展和巩固照金苏区,创建新苏区,中共陕甘边特委于1934年9月成立了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委员会,张邦英任书记,区委机关驻中部县小石崖,下辖中共耀县县委、赤淳工委、淳耀县委、新正县委、赤水县委、永红县委及富甘、富西、中宜等县党组织。1935年八九月,富西、富甘、中宜等县党组织划归中共陕甘边区特委直接领导。陕甘边区南区党委下辖淳耀、赤水、新正、新宁、永红等5个县委。
  南区党委成立的同时,将第三路游击区办事处改为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黄子文任主席,先后下辖富西、富甘、赤淳、中宜、淳耀、赤水、新正、新宁、永红等县级政权组织。1935年8月,富西、富甘、中宜县革命委员会划归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10月,陕甘边区南区召开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区南区苏维埃政府,秦善秀、张邦英当选为正副主席。陕甘边区南区苏维埃政府下辖淳耀、赤水、新正、新宁、永红等县苏维埃政府。   
  1934年11月,第三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改为陕甘边区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对外仍称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陈国栋,政委张邦英。下辖中宜游击队、中宜独立营,淳耀第六支队,赤水第十二支队,正宁回民支队、正宁第五支队、第八支队,新正特务队,新正独立二营,宁县第一支队、第三支队等。  
  陕甘边区南区党政武装组织建立后,其机关由中部小石崖先后迁移到高窑子、正宁县三嘉原南邑村。 
  陕甘边区南区党政军武装组织的建立,标志着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包括照金苏区在内而比照金苏区更大区域和范围,横跨陕甘两省边县地区,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   
  1935年12月,陕甘边南区党、政、军组织撤销,陕甘边区南区改为关中特区。
  三、陕甘边区南区所辖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在陕甘边区南区党政武装组织建立前后,南区所辖县党政武装组织也分别建立起来。这些县包括淳耀县、赤水县,永红县、新正县、新宁县等5县。在这5县中,淳耀县和新正两县党政武装组织建立较早,都是在1935年8月。淳耀县和赤水县党政武装组织是由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委员会派张邦英、黄子文前去帮助建立的。
  淳耀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淳耀县是照金苏区的中心地区。1935年8月,张邦英和黄子文在淳化县桃渠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在原中共赤淳工委所辖东区党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淳耀县委员会,郭存信任书记,隶属陕甘边区南区党委领导,下辖桃渠原区(一区)和小池区(二区) 2个区委计8个支部。1936年1月,中共淳耀县委改属中共关中特委领导。到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淳耀县委下辖5个区委计31个支部,有党员720名。
  1935年10月,陕甘边区南区党委、南区苏维埃政府在桃渠原召开淳化、耀县交界地区(原赤淳县东区)工农代表大会,成立了淳耀县苏维埃政府,姚殿森任主席,隶属陕甘边区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辖桃渠原、小池两个区公署计11个乡苏维埃政府。1936年1月,淳耀县苏维埃政府改属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到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淳耀县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区31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淳耀县武装组织主要有淳耀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和淳耀县保安大队、淳耀县警卫队等。这些武装力量在中共淳耀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上级军事组织领导下,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其间,一些武装被编入其他武装组织序列。  
  赤水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1935年11月,张邦英、黄子文在旬邑县烽火台召开党员及工农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赤水县委员会(以原中共赤淳工委所辖西区党组织为基础)和赤水县苏维埃政府,周志宏、王振喜分别任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分属陕甘边区南区党委、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1936年1月,中共赤水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改属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到土地革命战争末期,中共赤水县委下辖5个区委计22个支部;赤水县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区22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赤水县先后建立有5支武装组织,即:赤水第十二支队,1933年9月建立,初有30多人枪,1936年5月部分游击队员被编入关中红三团,1937年3月编入县保安大队;赤水第十三支队,1935年冬成立,有50多人枪,后被编入赤水县保安大队;赤水县保安大队,1937年3月由第十二支队部分队员和第十三支队组成;赤水独立三营,1935年11月组建,1936年5月编入关中红三团;赤水县警卫队,1937年3月组建。这些武装组织隶属中共赤水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上级军事组织双重领导。   
  永红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1935年10月,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委员会为扩大苏区,决定在旬邑县底庙区的基础上建立永红县,并授权中共底庙区委书记赵宏钧负责筹建永红县党政组织。10月16日,赵宏钧在正宁县永和镇南坡头召开党员和工农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永红县委员会、永红县苏维埃政府,赵宏钧、梁文汉分别任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分属陕甘边区南区党委和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辖郭村、麻院、店子河3个党支部和3个乡苏维埃政府。1936年1月,中共永红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改属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辖5个支部和5个乡苏维埃政府,有党员90多名。1937年4月,随着永红县制撤销,中共永红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终止。
  永红县武装组织有永红县保卫队。该队成立于1935年10月,初有20多名队员,隶属中共永红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上级军事组织双重领导。1936年秋,永红县保卫队曾配合兄弟部队攻克国民党军固守的底庙城,并多次配合兄弟部队和正规部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1937年4月,永红县保卫队随永红县制同时撤销。  
  新正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1935年8月,中共新正县委员会在旬邑县湫坡头岘子村成立,卢永财任县委书记,隶属陕甘边区南区党委领导,下辖甘肃正宁和陕西旬邑、邠县交界地区的6个区委计36个支部,有党员160多人。1936年1月,中共新正县委改属中共关中特委领导。 
  1935年8月,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36年1月,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左怀玉任主席,改属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辖6个区苏维埃政府。  
  新正县武装组织主要有新正第五支队、第八支队、新正县特务队、新正县武工队和新正独立二营等。其中,新正县武工队是在新正县特务队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正独立二营于1935年冬以新正第五、第八支队为主组建,下辖两个连,有250多人,1936年7月被编入关中特区司令部直属部队。新正县的武装力量隶属中共新正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关中特区司令部领导,主要活动于新正、新宁两县。  
  新宁县党政武装组织的建立 1935年11月,中共新宁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于宁县九岘杨园子成立,焦怀兴任县委书记,张有鹏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分属陕甘边区南区党委和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1936年1月改属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分别下辖九岘、金村、湘乐、平子4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  
  新宁县武装组织主要有:新宁第十八支队,1935年12月由金村赤卫军改编;新宁第十九支队,1935年12月建立,1936年1月被编入新宁独立营(亦称关中独立一营) ;新宁第二十支队,1935年12月组建,1937年3月被编入重建的新宁独立营;新宁第二十一支队,1935年12月建立,1936年2月并入第十八支队;新宁独立营,1936年1月建立,5月并入他部,1937年3月重建,下辖3个连,共200多人。新宁县武装组织隶属中共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关中特区司令部领导。新宁县的这些武装组织单独或相互配合作战,寻机打击敌人,开展游击战争,努力扩大、恢复和巩固关中苏区。 

          第六节   红四十二师第一团的建立及其活动 

  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党政武装组织建立之后,根据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和红四十二师党委指示精神,1934年12月前后,从平子游击队抽调100多人,编为红四十二师第三团第三连,一些游击队和部分起义民团编为红三团第四连,使红三团壮大成为一支拥有4个连队建制的主力部队。随后,又以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即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特务队和平子游击队为骨干,从正宁五支队、宁县三支队抽调部分人员组建了红四十二师第一团。游击队为组建红军主力提供了充足的兵员。   
  陕甘边区南区党政武装组建起来之后,正是国民党军队一年前在南方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逼上长征路之时。国民党蒋介石在南方得逞之后,又开始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实施第二次大规模“围剿”。从1934年10月起,先后纠集了陕、甘、宁、晋4省7个师、五六万人马军阀部队和部分地方保安团、民团,开始分区域进击,并于1935年4月部署完毕。敌六十一师杨步飞部6个团分别进驻旬邑、正宁、宁县地区,楔入陕甘地区革命根据地南梁与照金之间,伺机北进南梁,南击照金。
  为了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往西北巡视工作的黄翰建议,1935年1月,陕甘边区特委派军委主席刘志丹、新任特委书记惠子俊率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北上。这时,陕北特委将陕北红军一、二、三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
  1935年2月5日,刘志丹在赤源县周家崄主持召开了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会议同时制定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计划,其部署是:红军主力重点打击陕北之敌八十四师,红一团在陕甘边区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的配合下,在关中的照金苏区、耀县、三原、淳化、旬邑、宜君、正宁、宁县内开展游击战,牵制敌六十一师,打击保安团和民团。   
  1935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五),敌联保主任焦世风、郭日午带队到南区照金镇西邻的赤水县马家山。淳耀县游击队六支队得到情报,配合红一团全歼该敌,当场击毙焦世凤、郭日午,当地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编了几句顺口溜,称赞红一团和游击队:“三月二十五,黄风刮起土。红军六支队,消灭郭日午。”6月,新正七支队袭击底庙镇的保安团,游击队利用抓获的俘虏智开城门,冲入城内,全歼守敌36人。7月,敌六十一师一个营在湫头镇和化装过的七支队游击队员集合一起,聚会训话。游击队员趁该营官兵疏于防备,突然举枪,向敌开火,死伤多人。敌四散逃窜,被俘4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40余支。同月,慑于红一团和游击队的打击,敌耀县民团和驻湫头六十一师侦察排各数十人,经游击队策反,举行起义,加入红一团和游击队。9月,陕甘边区南区游击队指挥部第十支队和第十六支队在红一团配合下,联合攻打淳化县潘家城民团,全歼守敌,缴枪30余支。        
  红一团和游击队相互配合,四处出击,寻机歼敌,牵制了大量敌人,使其不敢贸然北上陕北,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陕北作战。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指战员在游击队的配合下浴血奋战,在以刘志丹为主要领导人的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领导指挥下,7月间,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6座县城,使陕甘边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党的活动区域扩展到北起神府,南达淳(化)耀(县),西入陇东董子原腹地,东临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
  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9月18日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并成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改组了西北军委。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蒋介石急调10个师,并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包括陕甘边、陕北苏区在内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   
  按照上级指示,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主要任务是配合红一团和骑兵团在咸榆大道两侧东击晋军,同时打击南线东北军。1935年12月,红一团和南区独立营、淳耀九支队协同作战,在照金苏区的南端小丘伏击敌两个连,歼敌五六十人。同月,赤水和淳耀的第六、八、十二、十三支队共300余人,出泾阳县东西山庄,与敌保安团800余人遭遇。游击队灵活机动,先敌开火,将敌冲散,追击15公里,俘敌8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12月13日 ,淳耀县六支队和新正县七支队联合攻克旬邑县马栏镇,歼敌1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 
  11月,红一团向在新正县永和镇、彬县北边地区的沟老头村、永乐镇一带连续出击,打击多股民团和保安团中队,歼敌数百,缴获枪枝数百支,子弹上万发。  
  红一团和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率队牵制敌人,打击保安团、民团,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策应了西北主力红军和中央红军先后取得了慕家塬战斗和劳山战役的胜利以及直罗镇大捷,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红一团自组建以来,配合三路游击队指挥部参加了湫头、高窑、七界石、麻子掌、王寨子、七里铺、赵村、直罗镇、王郎坡等战斗,为照金苏区恢复和陕甘边区南区扩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照金革命史》(中共铜川市委、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网络编辑:孙娜
信息审核:郝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