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金融办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政策法规 / 市级

铜川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10 19:2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科学监测和客观评价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第一条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5523”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及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壮大县域经济。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监测考评指标体系,实行定量综合监测考评,客观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动各区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
  第二条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工作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体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监测考评;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综合考评,突出重要工作监测考评;坚持近期和长远相兼顾的原则,使监测考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突出各区县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绩;坚持科学真实、公正可比的原则,推动和引导县域经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
  二、监测考评范围  第三条  县域经济社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社会。根据我市实际,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评范围为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市新区管委会和宜君县。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时将新区纳入耀州区统计。  为保证监测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比性,根据县域和城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取向,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监测。三、监测考评指标设置  第四条  结合我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监测考评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31项(县域和城区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详见附件)。监测考评指标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监测考评指标适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五条  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具体反映县域经济规模、综合竞争能力、项目带动和发展后劲,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采用人均指标体现监测考评工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是经济指标监测考评工作的重点。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主要反映各县域单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工作实效。
  第六条  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第七条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初中毕业升学率、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生产安全保障、民生工程投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第八条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监测考评方法
  第九条  监测考评以功效系数法为核心,采用综合加权的办法。根据县域(城区)不同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实行加权汇总万分评定制,确定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具体办法是对县域(城区)综合监测考评的四大类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依据确定的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汇总,依照得分多少确定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
  第十条  监测考评指标数据除来自统计部门外,还涉及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广电、安全生产监督等多个部门。为了保证监测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性和一致性,监测考评指标数据统一由各级统计部门组织进行采集、审核、汇总并上报。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在地统计口径负责做好本部门相关指标数据的采集、审核,并按要求报同级统计部门。
  第十一条  对于监测数据质量,各区县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对填报的源头数据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各区县政府要高度重视统计监测工作,监测指标数据经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后,上报市统计局。市统计局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区县上报的监测指标数据进行质量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作为评定监测数据质量的依据。
  第十二条  市统计局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对各区县上报的有关指标数据进行联合审核,数据审核无误后,由市统计局按要求上报省统计局审定。
  五、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  以市政府名义对综合监测考评进位的区县进行奖励,并予以通报表彰。
  从2009年起,设立工业化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监测考评单项奖,对工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县,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具体考核奖励办法由相关部门制订)。
  对在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节能减排等某一方面被“一票否决”的区县取消表彰奖励资格。
  第十四条  市政府每年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奖励专项资金200万元。从2009年开始,凡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排名中每前进1位的县奖励20万元,区奖励30万元;每退1位的县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总分扣减1.5分,区扣减1分。以上奖励资金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市财政局按照市政府通报表彰决定和审定的奖励金额及时下达、拨付。
  六、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监测考评工作由市统计局组织实施,市级各相关部门配合。各区县统计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监测数据的搜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市统计局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办公室,具体负责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的日常工作。
  第十六条  区县统计部门次年2月底前将本级监测考评数据上报市统计局,市统计局审核、汇总后于次年3月15日前上报省统计局。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监测考评工作,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整体规划。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在监测考评工作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监测考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八条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基础数据。对填报数据不实、弄虚作假和未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的,要按照《统计法》依法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

铜川市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
(共4个区、1个县)

  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市新区管委会、宜君县

附件2:

铜川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共4大类31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城镇化率(1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农民人均纯收入(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9)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20)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2)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3)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4)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5)有线电视入户率(26)初中毕业升学率(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4项)  
  (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2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0)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31)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附件3:

铜川市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共4大类31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非公有制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14)城镇化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7)农民人均纯收入(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9)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0)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2)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3)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4)城镇登记失业率(25)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4项)  
  (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2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0)城镇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1)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网络编辑:市金融办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