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金融办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金融要闻

全年信贷投放10万亿元近在咫尺 量涨而质不优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5 09:5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今年一直萎靡不振的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终于在11月份出现转机。央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贷款新增与社会融资规模均有所上升,好于此前市场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527亿元,同比增长13%,大幅超过业内预期的6550亿元,10月为5483亿元。11月社会融资规模达1.15亿元,超过预期的8950亿元,比10月份增加4656亿元,但仍比去年同期少847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是拉升社会融资规模上升的主要动力。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贷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尽管央行一再定向降准或投放资金,但新增贷款却出现多次同比少增的情况。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信贷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此前,坊间传闻央行从10月就已经开始调整合意贷款规模,将今年全年的新增信贷目标定在了10万亿元。11月8527亿元的新增贷款超市场预期,业内人士纷纷预测,10万亿信贷目标完成近在咫尺。
  信贷量涨而质不优
  央行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加快,新增人民币贷款8527亿元,同比多增2281亿元,10万亿目标完成具备可能性。
  “贷款投放明显超过市场预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表内融资需求增加及信贷计划和政策指引略有宽松是形成信贷供给较多的基本面因素。当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较多,分别同比多增2021亿元和2233亿元,是形成当月贷款新增较多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明显(9、10月份同比多增在千亿元以下),显示大规模项目投融资明显加快,其中应以基建项目为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信贷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今年9月末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整后,按揭贷款显著上升,当月居民户新增中长期贷款1830亿元,较上月增加635亿元;二是随着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批准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信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投放,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2879亿元,较上月新增647亿元。
  虽然新增贷款增量大,但是市场对未来经济趋势并不乐观。人民币贷款增量今年以来波动幅度明显加大,连续数月出现超过3000亿元的波动,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均处于不稳定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增加仍靠票据冲量。11月新增贷款大幅上升8527亿元,但与10月份类似,其中仍有2424亿元票据冲量,剔除之后,新增贷款仍在季节性规律附近,需求端并无明显改善。与此对照,贷款供给的放开是比较明显的:受地产销售企稳影响,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183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879亿元,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可能和新一轮基建密集上马有关。
  市场普遍认为M2增长相对较缓,从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看,M2同比增长12.3%,增速继续回落,与CPI近期走势基本一致。M1(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3.2%,与上月持平,但比去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反映当前企业经营活跃度不高。
  M2增速12.3%,按照余额计算为11.9%,小幅回落。分项来看,居民存款略低于季节性规律,可能与股票市场火爆、居民存款转移到股票账户有关。企业存款则大体符合预期。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5万亿元,比上月增加465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47亿元。主要是人民币贷款增加所致;外币贷款连续5个月负增长,反映出企业负债端“去外币化”还在进行;信托贷款因监管趋严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在非信贷类融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股市走强有利于企业股票发行,当月股票融资379亿元,较上月增长了36%。
  另外,表外融资没有明显改善,委托和信托贷款继续低迷。未贴现承兑汇票下降规模缩减到千亿元之内。考虑到票据融资量仍然很高,这意味着未贴现承兑汇票存量可能已经很低,未来几个月对社融不会再形成明显拖累。
  金融数据好转需要看到信贷需求的启动,而信贷需求的启动需要资金和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大幅下跌,因此未来信贷需求能否启动在于实体资金成本,也就是利率水平能否大幅下降。而融资成本的下降速度更加依赖于货币端的放松节奏。在货币政策相对谨慎的背景下,或许很难在短期看到金融数据的实质性好转。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支持实体经济调结构平稳转型和合意融资需求,以及应对消费及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和调整新时期的基础货币投放模式,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均有一定调整空间。
网络编辑:王康乐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