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经济合作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投资服务 / 政策支持

铜川市级工业园区发展三年倍增计划(2023-2025年)

铜政办发〔2023〕8 号

来源:市经济合作局 发布时间:2024-08-08 10:3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业稳增长的主引擎,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为持续推进我市经济全面向好,着力打造市级工业园区升级版,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全省“三个年”活动要求,紧扣全市“一示范四高地”建设目标,聚力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锚定“决战园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大力实施市级工业园区“一大跃升、两大突破、三大提升”三年倍增专项行动,奋力实现园区工业产值、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效等取得大突破,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二)倍增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到2025年,市级工业园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铜川高新区、耀州窑文化基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26%左右;三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达产工业项目100个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企业培育跃升行动。各园区要以“遴选重点、培强扶优”企业为目标,建立潜力企业、骨干企业两个培育责任清单,实行园区主要领导挂帅、部门联动包抓、干部一对一帮扶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扩能提产、增效发展等问题,加快潜力企业、新投产企业达产入规,助力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工业企业总量“大跃升”。到2025年,各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力争较2022年翻一番,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户,5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户,20亿元以上优秀企业5户,1亿元以上企业占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不低于50%。

(二)实施招商引资赋能突破行动。各园区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发展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围绕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和壮大园区特色产业,每年精深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不少于20个。各园区要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和高端先进制造业,每年组织开展专场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6次,主要领导外出招商不少于20次。市级工业、招商等主管部门每年外出招商不少于10次,“小分队”招商不少于50次。各园区每年签约合同类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三年累计不少于1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

(三)实施项目建设攻坚突破行动。各园区要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五个一批”工业项目责任清单,建立进度台账,层层传导责任,加快协议项目转化实施,合同项目建成投产。要强化园区领导包抓、部门包联、专员包服“三位一体”项目服务机制,每年开展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不少于2次。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转型升级,围绕“双碳”经济,引导企业实施循环化、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每年改造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不少于30户,三年累计不少于100户,以高质量工业项目投资外延式增劲和内涵式增长,打造加速扩能发展“倍增器”,力争园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四)实施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行动。各园区要紧扣“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强化产业链式发展,错位耦合、补链强群。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做大做强铝产业,发展再生铝,做强铝精深加工以及以铝轻量化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总产值突破280亿元。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光电子、绿色建材、新能源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总产值突破80亿元。铜川高新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铝基、镁基等复合新材料,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户、总产值突破70亿元。耀州窑文化基地重点发展环保建材、先进陶瓷、中高端制造等产业,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 30户、总产值突破20亿元。

(五)实施创新引领能力提升行动。各园区要实施企业创新再造工程,编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图谱,建实培育库,优化服务体系,厚植发展生态。到2025年,各园区至少建设1家以上公共服务平台及“双创”平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1.5%,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培育“瞪羚”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创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

(六)实施发展质效能力提升行动。各园区要严控“两高一低”行业,鼓励清洁生产,创建绿色工厂和节水型企业,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领跑者”行动,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到 2025年,各园区创建省级或国家绿色工厂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下降15%左右。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园区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率,亩均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要达到省级平均标准。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行动,到2025 年,各园区至少建成智能车间、产线3个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级工业园区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工作专班,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同志担任组长,不定期研究解决园区倍增计划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市工信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市级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大财政支持。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工业稳增长和市级工业园区发展倍增计划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六大行动”政策激励,支持市级工业园区依托产业基础先行先试、突破发展、争先进位。

(三)强化要素保障 。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编制完善市级工业园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工业项目供地。严格“增存挂钩”机制,清理、盘活闲置土地,不断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能。鼓励各类人才、优秀企业到园区创业创新,加速园区倍增目标实现。

(四)市区协作联动。各园区要制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聚焦目标抓落实,确保每年新突破。市级工业园区所在区县政府和市新区管委会,要建立支持园区倍增联动机制,围绕要素集中、精准招商、项目建设等,制定协同发力“作战图”,不定期召开调度会,压实部门责任,清单化解决问题,确保聚合实效。

(五)严格考核奖惩。专班办公室制定市级工业园区发展倍增计划指标考核体系,实行“一季度一考核、一排名、一通报”考评机制,坚持结果导向,严格兑现奖惩。对当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且综合排名前两位的市级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一次性奖励。


网络编辑:杨娜娜
信息审核: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