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乡村振兴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工作动态

王益: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3-12-13 10:5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摘要

  王益区以爱才之心、育才之方、用才之胆聚集各类人才扎根农村竞相创业,打造人才培养、使用一体“生态链”,培育了一支懂农业、会管理、爱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让“新农人”、“田秀才”和“土专家”真正“香”起来。

  一、基本情况

  铜川市王益区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辖1镇6个街道,20个社区、26个行政村,农村户籍人口11175户36219人,现有脱贫人口939户2897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9户148人,户均落实8项帮扶措施,风险消除率58.78%。王益区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以“树”人才地位,“强”人才技能,“香”人才效益为主线,通过转思维多路并进,重实效按需施策,搭平台关心激励等方式,有效破解了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作用发挥等瓶颈及难题,为全区产业增收、群众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022年全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6.7%,排名全市第一、全省第12,2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提前实现“清零削薄”目标,2022年巩固衔接考核评估综合评价为“优秀”。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复合式”保障机制,让人才的地位“树”起来。一是“谋总方向+压实责任”添干劲。出台《铜川市王益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职称评定方面向基层倾斜。将乡村人才引育纳入全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总体目标,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基层人才示范点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示范点引领作用。建立“责任制”,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形成组织部门牵头,宣传、人社、农业、乡镇(街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复合式的凝心聚力发展格局,倍添发展内动力。二是“修高速路+打包引进”增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及外埠王益人在王益创业就业。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对接、专家服务等活动,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从单纯引才、单纯招商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转变,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切实增加干事创业活力。三是“树先进旗+鼓励引导”促流动。出台《“王益英才”评选管理办法》,大张旗鼓开展“王益英才”评选表彰活动,让更多农业人才脱颖而出,以点带面发挥旗帜引领作用,引导更多人才想干事、去干事、干成事。贯彻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二十条措施》,通过实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选派驻村第一村医、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向基层一线输送专项人才100余人次,26个行政村培育储备“好青年”104人,固本强基,放大效应。

  (二)建立“互通式”培训渠道,让人才的技能“强”起来。一是“点”上突破,打造工作站点。建成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志辉、赵彩平2个市级专家工作站,针对农业前沿技术开展试验研究,积极组织农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群众农业专业技术。二是“线”上延伸,用好培训学校。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校,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先后培育出中高级高素质农民、示范家庭农场带头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头人等149人,培育出了一批像颜开昌、刘铜利和韩晓武这样有思路、善创新、能发展的农村实用“王益英才”。三是“面”上突破,升级乡土人才。坚持“育”字当头,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注重从民生所需、产业所需出发,区分人才培养重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着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开展苹果、花椒、中药材管理技术田间实训、电商知识培训等各类培训29期,累计培训约1772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200余份,提升乡土人才的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培育“集群式”乡土产业,让人才的效益“香”起来。一是有效整合多方力量。聚焦乡村振兴,搭建人才作用发挥新平台,整合组建司法、卫生、科技、农业、宣传、教育多支人才服务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动效应,释放乡土人才势能,出台《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村干部报酬挂钩暂行办法》,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选聘优秀果业、种植养殖业乡土人才领责任包片区开展点对点、点连片的“订单式”服务,大力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王益区农民科技培训实训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43家,建设社区工厂21家,吸纳带动就业34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2人,人均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助企惠农政策,累计培育现代果业、生态高效畜牧业、设施农业、中药材产业等市场主体452家,促进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带动脱贫群众增收300余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经验启示

  (一)转变思维,多路并进,是破解乡村人才引进难题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广开“才路”,方能“才源广进”。王益区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柔性引才模式,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和市级专家工作站,通过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等方式,持续向农业农村领域引聚高端人才,建立长期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二)注重实效,按需施策,是破解人才队伍培育难题的重要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盘活用好人才资源,首先要抓住培育这个“牛鼻子”。王益区坚持扩大数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原则,积极探索“个案+示范、实习+观摩、固定课堂+跟踪服务”的新型乡土人才培育模式,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手工艺、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课程,培养出类似颜开昌、刘铜利、韩晓武等懂技术、有思路、愿奉献的乡土“王益英才”,引领产生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三)搭建平台,关心激励,是破解人才作用发挥难题的核心关键。人才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王益区坚持凝聚合力、保障动力原则,创新搭建人才使用平台,建设基层人才示范点、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校、专家工作站、农民科技培训实训基地等人才发展平台,让人才脱颖而出,让金子发光发亮,不断激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活力。

(来源:陕西乡村振兴)


网络编辑:任泊玮
信息审核: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