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铜川市非公有制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1-25 17:2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了掌握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企业对非公经济发展在外部环境、政策支持、转型升级、企业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意见,近期,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了36户非公有制企业,进行“非公有制企业问卷调查”,了解到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仅供参考。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选36户非公有制企业,包括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12个行业;采取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企业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企业基本信息、发展外部环境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技术情况、转型升级方面情况以及企业对发展非公经济的建议和意见。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非公企业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非公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较为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快,销售和盈利情况较好,活力增强。

1、企业发展总体良好。从企业创立时间看,1990年以前、1991-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2年的分别占2.8%、27.8%、33.3%和36.1%。其中,2001年以来成立的企业占69.4%,反映出近十年来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占61.1%;私营公司占30.5%;股份有限公司、联营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各占2.8%。从2012年销售情况看,我市非公企业以中小型居多。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8.1%;5000万元-1亿元的占12.2%;1000-5000万元的占15.2%,500-1000万元的占21.2%,500万元以下的11户,占33.3%。

2、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从企业产品在本行业竞争力看,较强的占44.1%,一般的占50%,较弱的占5.9%。从近三年盈利情况看,盈利企业过半。盈利较多的占11.4%,盈利不多的占42.7%,基本持平的占22.8%,亏损较小的占17.1%,亏损较大的占6%。从近三年企业产品销售变化看,增长及持平占七成以上,总体情况较好。其中,销售增加的占27.8%,基本持平的占44.4%,减少的占27.8%。

3、一半以上企业对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从调查结果看,企业有战略性长期规划且正在积极实施的占38.9%,有规划、但目前实施还有一定困难的占58.3%,无长期战略规划的占2.8%。企业认为今后三、五年内较快发展的占13.2%,稳定发展的占47.3%,勉强维持的占31.6%,可能无法维持的仅占7.9%。

(二)非公企业对外部发展环境的评价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企业对铜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景看好,认为当地政府在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方面落实的较好,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政策、法制环境、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做的较好,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因素依然突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说明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障碍依然存在。

1、政策措施落实较好。据统计,55.5%的企业对国家、陕西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政策待遇有所了解,36.1%未深入了解,5.6%不知道,2.8%熟悉。在回答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鼓励非公企业政策情况时,44.4%的企业认为贯彻落实的较好,47.2%认为一般,5.6%认为较差、从未落实,2.8%认为好。在回答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对非公企业融资补贴方面落实情况时,25%认为做的较好,8.3%认为做的好,55.6%的企业认为做得一般,11.1%认为做的较差。

2、企业外部环境向好。在评价当地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时,41.7%认为较好,8.3%认为好,50%的企业认为一般。在问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方面落实情况时,30.6%认为较好,19.4%认为好,5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落实的一般。在评价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时,3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认为好,47.2%认为一般,2.8%认为较差。在回答当地政府在治理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方面情况时,30%认为做的较好,15%认为做的好,40%的企业认为做得一般,15%认为做的较差。在问及市场运作是否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时,8.6%的认为没有,25.7%的认为有、但不严重,8.6%的认为严重,57.1%的企业表示不清楚。在回答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非公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情况时,19.4%认为做的较好,22.2%认为做的好,55.6%的企业认为做得一般,2.8%认为较差。

(三)非公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难题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非公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难题是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不足。八成以上的企业需要融资;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和福利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而企业技术创新由于缺乏资金和研发人才,有近六成的企业无研发能力。具体包括:

1、资金自筹为主,融资难题依旧。从调查情况看,超过八成的企业需要融资,其中,近三成企业资金缺口很大、急需融资。63.3%的企业表示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自筹资金,49%的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更新技术,27.5%用来维持正常生产需要,15.7%用来整合产业结构。有超过八成的企业表示从金融机构贷款比较难,更有超过三成的表示很难;38.6%和28%的企业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手续复杂和贷款利率高。在贷款过程中,超过六成的企业得到过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22.2%的企业表示提出咨询时政府才提供指导,但也有16.7%的企业表示从来没有得到指导。

2、社保体系不全,技术力量匮乏。对企业人才缺乏问题,56.3%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薪酬和福利较低,22.9%认为是社会对非公企业存在歧视和偏见。从人才需求来看,企业目前最缺乏高级技术人员,占比30.6%;其次是高级管理人员,占比24.2%;普通技术人员和普工各占16.1%,技工占12.9%。

3、创新与研发能力较弱。调查结果显示,40%的企业有研发部门或与科研院所有固定合作关系,60%的企业无研发部门或固定的科研合作单位。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企业自主研发占32.4%,联合开发占26.5%,购买和模仿占23.5%,其它方面占17.6%。从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困难来看,缺乏资金占32%,缺乏研发人才占30%,研发投入风险大占16%,缺乏研发合作伙伴占14%。在研发投入上意识增强,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有大量投入的企业占11.8%,有一定投入的企业占50%,基本无投入的占38.2%,。

三、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非公经济占比由2008年的37.4%提高到2012年的47.2%,四年间比重提升了9.8个百分点。但在调查中,多数非公企业感到铜川非公经济发展在外部政策环境、投资环境、融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发展环境问题。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的存在,说明了破解多年来困扰非公经济发展的阻碍难度之大。尽管中央先后出台了新“非公36条”及实施细则,但从实施情况看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成为困扰非公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当前我市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初显,但基础尚不牢固,尤其是支柱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快发展压力不减,转型发展时不待我。非公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非公经济发展活力,提升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二)关于融资难问题。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存在,突出表现为资金匮乏。一方面是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却是市内富余资金难以寻觅合适投资项目。金融机构认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好项目少,贷款风险高,慎贷惜贷;而项目单位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建设资金短缺却又难以解决,供与求之间没有搭建有效解决资金需求的合法平台。今年1-8月,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28.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意味着有七成多的存款资金在市内贷不出去而被调离铜川,游离到市外寻找出路,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而同时,我市亦有70多亿的企业贷款来自市外金融机构,压缩市内市场份额,挤占市内金融机构发展空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市金融机构成分单一,民营银行尚未发展起来。

(三)关于人才缺乏问题。人才匮乏也是多年来非公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非公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的症结在于人才的待遇较低,发展环境较差,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相比国有企业或者实力强的非公企业而言,目前我市大多数非公企业实力不够强,在人才的待遇保障机制上差距还很大,要想吸引、留住人才,使人才无后顾之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非公企业人才参加社会保障问题,同时落实相应的待遇及激励,使人才在非公企业“安居乐业”。  

四、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各项政策,突破发展体制障碍

今年以来,中央在节能环保、养老事业、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宽带网络建设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同时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企业发展松绑,为经济转型攒劲。建议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分解到部门和区县,定期核查工作进展,督促政策贯彻落实。加强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服务机构,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大力提升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给力全市提速转型发展。

(二)加快融资市场建设,健全融资补偿机制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打破融资瓶颈。提升融资效能的关键是激活现有国有商业银行富裕存款资金。一方面借鉴市投资开发公司“三台一会”的融资模式经验,有效解决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大、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共赢互利”效果。另一方面是积极引进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建立村镇银行、创新金融机构融资方法、扩大市内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引进域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民营银行来铜发展等途径,有效突破企业融资难和金融机构放贷难这一瓶颈问题。对经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条件成熟时允许其作为试点转型为民营银行,并加强监管,促其良性循环发展。二是着力打造“信用铜川”。要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重点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议由市金融办、市人行牵头,整合市内各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企业融资信用记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共享的信用记录平台,力争在两年内建立覆盖全市各行业的企业信用体系,定期公开发布企业融资信用信息,方便社会各界查询。三是逐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现有融资环境下,要建立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分担、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风险,提升其融资积极性。稳妥推动风险缓释资金的设立工作,扩大融资能力。可考虑由市金融办牵头建立风险补偿资金,统筹全市范围内融资风险补偿工作。

(三)健全社会保障,强化人才培养与选拔

健全社会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加养老统筹的扩面提标工作,并逐步扩展至医疗、生育、工伤等领域,为非公企业职工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注重实用人才培养。企业要加强素质较高员工的培训,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合理选用和引进高端人才。对于高技术人才,可采用常年外聘、返聘离退休专家、与高校挂靠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解决人才短缺难题;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尝试给予股权的方式吸引、留住人才,长期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及信息服务,促进市场人才有序流动。加快经济发展。人才看重的是待遇和发展机会,只有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能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四)加快研发和创新步伐,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研发和创新能力弱的症结在于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少。结合我市企业实际,一是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实科研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在全市项目建设中,对建立研发机构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方面予以倾斜。在人员配备上,一方面加大本单位科研人才培育力度,提升素质和业务水平,激励其在研发过程中勇于担当、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外聘骨干研发人才,通过项目带头人引导研发项目顺利实施。二是不具备研发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可通过与研发机构联合研发、购买研发成果等方式,促进研发工作开展。三是积极促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发明激励力度,激发发明者工作热情。加快建立全市专利成果查询平台,方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密切关注市外专利成果在我市转化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跟踪监测体制。

(五)强化企业培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一方面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对非公企业家的培训。发挥市工商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家参加高校、研究机构举办的企业管理培训,开阔眼界,提升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素质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计划的邀请市外著名经济学者、成功企业家来铜授课,传经送宝,提升全市非公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构建透明、规范的企业管理架构,推行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鼓励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提供服务。

 



网络编辑:王晓刚
信息审核:袁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