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经济稳中向好 转型任务艰巨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一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2-26 09:0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化措施,克难攻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投资强劲、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在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中,获得3个第一、3个第二和2个第三的良好名次,续写了铜川加快发展的第十年。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再攀新高,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和2.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5.5%,二季度增长15.4%,三季度增长15.9%,四季度增长15.9%,增幅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701元,增长15.6%。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为60.4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喜获九连丰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增长6.4%,三季度增长7.2%,四季度增长6.6%。全市粮食总产量24.4万吨,同比增长13.8%,连续九年喜获丰收。其中,秋粮产量16.87万吨,增长14%;夏粮产量7.53万吨,增长13.4%。水果总产量67.09万吨,增长6.6%;其中,苹果总产量64.7万吨,增长6.9%。樱桃产量5714吨,增长6.2%。猪出栏11.46万头,增长6.1%;牛出栏3.77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1.61万吨,增长4.3%;奶类产量2.81万吨,增长1.5%。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示范养殖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全年确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实现了区县全覆盖。伊利集团铜川万头奶牛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了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创建项目5个,全市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

(三)工业经济难中有进,增量培育有序推进

面对需求不足和效益下滑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积极应对,综合施策,全力以赴推动工业提速增效。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69亿元,增长21.6%,高于上年2.6个百分点。纵向比,全市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0%)、全省(16.6%)11.6和5个百分点;横向看,全市增幅位居全省第八位,低于排名第一的商洛12.6个百分点,总量处于全省第九位。分季度看,呈现出稳步回升态势,其中,一季度增长18.2%,二季度增长21.8%,三季度增长22.3%,四季度增长23.3%。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6亿元,增长12.2%。分产业看,全市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9.13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8.2%,同比增长21.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达88.8%,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9.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增长2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8%,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长2.1%。

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29种工业产品中有24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原煤产量3029.74万吨,增长26.3%,水泥1948.66万吨,增长40.1%,水泥熟料1076.43万吨,增长24.7%,发电量65亿度,增长2.9%,电解铝23.04万吨,下降1.4%。

从增长因素看,新增企业贡献较大。全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27户,全年贡献产值26.83亿元,工业增加值10.35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

产销稳步回升。工业产销率由上半年96.6%的低点回升到98%,较上年同期高出0.3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2.25,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达到27.1%,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达到64.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达到2.17次,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6.4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亏损企业23户,亏损面为18.3%,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下降9.9、9.1和10.3个百分点。

(四)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81亿元,同比增长38.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7和9.4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5.7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8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投资84.83亿元,增长61.4%;第三产业投资101.39亿元,增长23.4%。从新开工项目看,全市新开工项目318个,较上年增加48个,完成投资77.03亿元。实现民间投资79.6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5%。

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较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8.3%。房屋新开工面积61.2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6.68万平方米,较上年均出现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18.17亿元,下降12.6%。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转型十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78亿元。董家河循环经济园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红色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如火如荼,阿庄风电、宜君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大唐养生园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投资2.4亿元。照金香山景区建设完成投资8.07亿元。黄堡重点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2.74亿元。九洲国际宾馆、德荣、油富五星级酒店和温州商贸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

(五)消费市场稳中趋旺,旅游休闲经济发展较快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6亿元,较上年增长17.3%,增速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和1.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25.72亿元,增长4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47.59亿元,增长16.3%;农村实现零售额14.87亿元,增长20.3%。按消费业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5.09亿元,增长18.7%;零售业37.65亿元,增长16.9%;住宿业1.67亿元,增长12.7%;餐饮业7.73亿元,增长16.9%。

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铜川的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大唐养生园主要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健康产业园完成了选址工作,牡丹养生苑建成投运。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全市旅游综合收入30.8亿元,增长61%。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34.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

(六)财政收支增长稳定,金融运行稳健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1.59亿元,同口径增长17.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同口径增长31.3%。财政支出72.41亿元,增长12.5%;其中,教育支出16.82亿元,增长2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1亿元,增长2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6亿元,增长20.9%;农林水事务支出9.78亿元,增长42.4%;交通运输支出1.46亿元,增长8.4%,保工资、保运转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保民生、保重点项目支出实现足额保障。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0.87亿元,较年初增加54.42亿元,增长18.4%。其中,个人储蓄存款218.66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99.73亿元,较年初增加8.53亿元,增长9.4%,其中,短期贷款39.79亿元,增长2.8%;中长期贷款57.14亿元,增长10.4%。

(七)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物价涨幅持续回落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9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6.8%,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纵向比,全市平均水平低于全国2636元,但高于全省1195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3.2个百分点;横向看,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七位,低于最高的西安市8053元,高于最低的汉中市2102元,首次超越渭南市。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492、350、229和3858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9%、21.1%、11.7%和16.2%。

农民人均纯收入7134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7.4%,增幅位居全省第五位。纵向比,全市平均水平低于全国783元,但高于全省1371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和2.8个百分点;横向看,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七位,低于最高的西安市4308元,高于最低的商洛市1709元,增速低于最高的杨凌示范区1.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2675、3450、382和627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17.3%、17.1%和15.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8%,涨幅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7%,衣着上涨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烟酒及用品上涨0.4%,居住上涨1.5%,交通和通信下降0.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6%,涨幅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较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八)投入不断加大,民生持续改善

全市“民生十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1.3亿元,其中,安居工程9.45亿元,扶贫搬迁工程3.89亿元,平安工程1.01亿元。全年实际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79万套,竣工2.11万套,保障房建设的“铜川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应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对资源及传统产业的依赖度较高,非资源型接续产业发展不足,转型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我市第三产业占比仅为27.2%,低于全省7.4个百分点;二产占经济总量的65.9%,规上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的55.7%,且基本是资源性产业,非资源性接续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仅占7.8%;接续产业虽有较快的发展,但比重太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仅为4.1%。微观经济活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为47.2%,低于全省3.98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经济外向度偏低,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到1%。能耗水平依然偏高,环境承载仍然脆弱,加之国家严格控制“两高”企业扩张,节能减排和保护耕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

2、经济增长后劲还需加强。从新增规模企业看,数量少拉力不足。2012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7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1.3%。贡献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的6.6%。大中型企业支撑乏力。与2011年底相比,大中型企业产值贡献率和增幅拉动率分别下降了5和 3个百分点,未能对全市工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四大支柱产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低位运行,仅增长2.8%,远低于全市平均增幅;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低位徘徊,仅增长2.1%,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8%。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国家将继续推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营改增”税制改革,对2013年财政收入保持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从资金占用看,两项资金占用处于高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20.6亿元,工业品存货39.9亿元,同比增长23%。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合计比重为36.1%。“去库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从要素成本看,用工和融资是两大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37.1%,应付职工薪酬增长7.1%,高出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增幅9.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息净支出达6.7亿元,增长18.9%,利息净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为85.9%。用工成本上升和融资成本过高已成为当前企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对2013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从全国看,2013年国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投资增长和结构优化,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生态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都蕴育着诸多政策、项目、资金机遇。从全省看,陕西经济持续走在上升通道,我市发展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中省对我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的转型支持政策将延续到2016年,我市与多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关天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深入实施,西铜同城化步伐的加快,一些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将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随着我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宜君油气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必将为我市提速转型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2013年全市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将有所提高。

四、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2013年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会议精神,以转型发展为统揽,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接续产业培育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建设。

一)、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快在建重大项目的实施,强化要素保障,做好协调服务,积极破解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的难题,提高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加快投产达效。围绕基本产业和新兴产业狠抓招商,抓好一批龙头带动型、科技引领型、战略重组型项目的引进和实施,通过项目质量优化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贯彻落实意见和行动方案,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后劲。

(二)、加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要积极协助企业破解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引导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积极化解好土地供应与项目建设的矛盾,既要积极争取新供土地,又要加大土地集约节约力度。要强力推动银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促进银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认真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激活民间资本。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利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倒逼”机制,将稳增长和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要认真研究全市产业的特色和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经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二园四区四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快捷酒店、连锁超市、大型购物商场、集贸市场,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做大做强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石油、油页岩、风电等产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激发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创新产业平台建设,促进政产学研合作。

(四)、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建设规划,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扩大就业,积极为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道路、绿化、供热设施及学校、医疗、养老和幼儿教育等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保体系建设,做到应保尽保。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快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网络编辑:王晓刚
信息审核: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