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小村庄折射大农村

——新区上高埝村统计调查报告之一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2-26 09: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新区上高埝村是由市统计局负责结对帮扶的联系点。为了深入了解民情,市统计局于 2013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由局长王晓刚带队,组织全局39名干部在上高埝村开展了以“百户百问访民情,全心全意促增收”为主题的调查走访活动。调查内容包括生产经营、务工、收入、消费、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方面11个大类120个问题。调查采取分头入户调查形式,对该村第一小组的村民逐户调查,并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次调研对于掌握我市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写实小村庄

    新区上高埝村地处新区以北,离城1.5公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312户,1298人。其中一组有150户,584人,劳动力291人(女性劳动力154人)。全村已实现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整个村庄建设经过统一规划,进村道路及支巷道全部实现硬化。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800亩,人均2.1亩,其中果园面积1400亩,人均1亩多,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果品以苹果为主,并有少量樱桃。全村有养殖户3户,养殖蛋鸡和肉鸡1万余只。全村有粮食加工点2个,零售商店2个,酿醋作坊1个,大小机动车200辆。2012年该村粮食产量1000吨,苹果产量250吨,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全村年农业增加值460万元。

    从调查资料分析,该村总体呈现“四高”、“四低”和“四盼”的情况。

    (一)“四高”

    1、工资性收入占比高。当前,我市新区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给该村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促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去年,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户籍人口的32.6%,外出务工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对该村群众增收产生了直接拉动作用,该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240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8.8%,工资性收入已成为该村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从调查数据看,该村一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26元。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0元,两年时间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866元,年均增幅24.3%。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是工资性水平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转移性收入有较大增加三个方面。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对农户直补力度,这部分收入占到农户收入的3-5%;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项民生工程的投入,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家庭受益比较明显。

   3、业余生活满意度高。大部分群众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比较满意,尽管群众业余生活相对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说比较单调,但是由于群众要求不高,满意度也比较高。调查显示,该村对业余生活比较满意和满意占到42.9%,仅有14.3%的人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4、女性人口比重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村民们已经改变了“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少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致富快”等生育观念深入人心,只要孩子健康、孝顺就是最大的财富。女孩一样能成才,一样能负起照顾家庭、照顾父母的责任。本次调查的常住人口为584人,其中男性为289人,占49.5%;女性295人,占50.5%,呈现出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

   (二)“四低”

   1、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是农资价格较快上涨。通过调查,90%以上的农户表示,近些年来生产开销增加,尤其是种子、化肥、农药、雇工以及机械设备等费用都大幅攀升,每斤种子从2011年的2元涨到2012年的近3元,涨幅近50%,化肥、农药平均价格从2011年每亩40元-60元上涨到60元-80元,农业生产成本攀升,产生农业生产效益偏低。该村一组43.4%的农户在粮食、果品方面的收入少于3000元,仅有19.5%的农户在粮食、果品方面的收入在5000元以上。

   2、土地流转率低。“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有些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而且以分散耕作为主,基本保持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通过对该村150户的调查表明,仅有12户村民有耕地转包情况,占8%。

   3、贫困家庭收入较低。通过调查高收入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0元,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两者相差15倍。2012年,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240元,贫困家庭远低于全区年人均纯收入。贫困家庭收入低得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少,自我发展能力差,教育负担较重和因病因残致贫等。

   4、劳动技能低。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农民外出打工很少能够从事固定工作,大多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笨重劳动,因而造成收入较低的情形。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打工月收入在1000-2500元左右,务工收入较高的仅占9.6%。

   (三)“四盼”

    一盼致富带头人。村民都视“两委会”班子成员为他们的致富带头人,希望“两委会”班子成员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

    二盼生产生活环境好。调查走访期间,村民们表现出了渴望生产生活环境变好的愿望。如村庄环境卫生差,垃圾乱倒,没有集中处理,影响村庄美观;改善通村道路,硬化巷道等。

    三盼服务信息上门。虽然电脑、电视、手机等得到了普及,拓宽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但群众对各项农业信息的需求仍然很强烈。调查走访时,村民对于当前种什么、养什么才能赚钱等涉及农业生产、销售方面信息,相关社会保障的优惠政策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及本地、外地公司企业等对农民工的需求量、需求行业、工资等务工信息非常想知道。 

    四盼提高诊疗费报销比例。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新农合疗报销比例,群众满意度达100%。但调研发现,群众在教育和就医看病中的开支比较大,分别占到了25.0%和21.5%。村民们反映,现在农民日子越过越富裕了,但还是怕生大病,希望能够逐步加大门诊费报销比例。

                                             折射大农村

   上高埝村是新区一个普通的村。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34元,上高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97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大体持平。从该村目前的现状及发展面临的瓶颈,可以折射出我市部分农村的发展状况。

    一、从上高埝村看全市部分农村状况

   (一)种田不再成为农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曾几何时,我们记忆中的农村田野里一年四季总有忙碌的身影。春耕开始,人们播撒希望的种子。夏天,在炎热的天气里,“双抢”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民既要收割麦子,又要播种秋粮。村民们的秋收完了后,又忙着搞水利建设,修水渠等。而现在的农村,除非是夏收和秋收的时候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平时很少能看到,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播种、收割、打药等田间管理工作由机器代替人工作业,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幅提高了工效,减少了工时,每年平均一户农民田间耕作不足20天;二是随着城市扩张和村庄的扩展,很多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三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群众更愿开拓其他方面的增收渠道。 

   (二)果业及现代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调研期间,我们欣慰地看到,该村苹果、樱桃等经济作物栽植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50%。在这个传统的以种粮为主的村庄,种植经济作物、家禽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的业态实际已经过半。

   (三)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和更新。村民的主要业余活动首选看电视的占92%。其次是串门聊天和打扑克、搓麻将。再次是读书看报和跳舞健身。农村的公共文化日渐兴起,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公共体育设施增加,室外娱乐活动增多。

   (四)工资性收入占有较大比重。2012年,全村农民工资性收入4292元,占纯收入的59.5%。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构成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因此,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努力提高群众来自农业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五)留守儿童较为普遍。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出现了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该村在外居住和生活的打工者有26.8%的家庭存在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一到三个月能见到父母一次的占24.8%,三个月至半年能见到父母一次的占7.7%,半年至一年能见到父母一次的占8.3%,一年以上能见到父母一次的占9%。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等方面出现缺失,对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尤为不利。

   (六)村庄整体环境尚待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钱改善自家的住房,土坯房变成了楼房,甚至有的房子比城里的房子更漂亮,设计也不落后,房内有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电脑等等。但是,在我们走访期间,就发现很多户房前屋后堆着垃圾,村旁的沟渠里洒落着塑料袋。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村户都将垃圾丢弃到道路上。人们在注重自家的室内卫生的同时忽视了村庄大环境的维护。

    二、从上高埝村看全市部分农村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两委”班子带头能力不强。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均在40岁以上,缺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在上高埝村调查走访期间,碰到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几乎看不到富有朝气、生龙活虎的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缺乏年轻人,村里发展缺乏人才,“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缺乏活力。

   (三)缺乏高素质和较强致富能力的带头人。调查显示,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多数是初中和高中文化,村干部的选拔范围窄、层次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有很多有文化有能力的优秀青年纷纷通过考学、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渠道离开农村,农村人才不断外流,人力资源难以为继。

 建设新农村

    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村级党组织开展“升级晋档、评星定级”活动的安排,全市农村党组织分为标兵党组织(95分及以上)、四星村党组织(90分及以上)、三星村党组织(80-90分)、二星村党组织(60-80分)、一星村党组织(60分以下)共5个层次。考评指标有领导班子建设(15分)、党员队伍建设(10分)、工作机制(10分)、工作业绩(55分)、群众评价(10分)五部分,其中“工作业绩”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占的分值最大,占45分。为了全面提高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高埝村为例,探讨全市农村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要优选一批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和团结全村干部群众找寻门路,共同致富。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做好对村党支部的指导管理工作和综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绩效评估机制,提升班子人员积极性。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系统,使农村村干部本身的行为有标尺,各级考评有办法,群众评价、监督有依据。构建利益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分配和舆论导向;建立政治利益激励机制,形成优胜劣汰局面;建立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正确分配导向;建立精神利益激励机制,形成扶正压邪的正确道德舆论导向。

   三、大力建构“新农村精神”,培养职业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即农民的现代化,要建构“勤劳、自助、合作”新农村精神,将精神启蒙作为改革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在实现物质现代化的同时努力实现群众思想的现代化。加大对群众培训的投入力度,保障群众有更多学习机会。当前,可优先选择优秀业主、村干部、打工返乡群众等具备现代农民潜质且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群众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四、加快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规模是效益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积极鼓励有资金、有能力、通信息、善经营的个人走规模化经营之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形成流畅的农地流转机制,改变群众“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实现农业生产高收益。

    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要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形成若干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资源开发型等具有特色的小型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休闲化和生活化。

    六、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走上发展快车道。市、区县应紧抓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托已有发展格局,力争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美化建设、村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周的调研时间很短暂,但是收获很多。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充分感受到“只有接地气才能通民意”,只有到基层去,到农民群众中去,才能了解新时期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增进对民情的了解。同时对于如何做好今后的帮扶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将继续关注帮扶村及广大农村的未来发展,并把和村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带到本职工作中去,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网络编辑:王晓刚
信息审核: 党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