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我市城镇化发展质量分析比较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12-26 09:0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一个时期,人们一直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其实,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但并非城镇化的全部。城镇化不仅包括人口的城镇化,还包括空间、土地的城镇化,经济、产业的城镇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镇化等四个方面内容。

    前一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对全国286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作了排名,指出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差距和改进方向。笔者通过相关指标的研究,对我市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一、我市城镇化质量分析

    从国际惯例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包括城镇人口、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关系五项指标。其中,城镇人口指标是最为重要的标准。依人口城镇化率来对城市型社会进行阶段划分: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为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61%至75%之间,为中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76%至90%之间,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2012年,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60.44%。用城市型社会阶段衡量,我市处于从初级城市型社会向中级城市型社会迈步阶段。

    据人民网最新公布的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年城镇化质量指数,我市以城镇化质量指数0.532排名全国第64位,位居省内第二。

 

     从城镇化质量指数的三项一级指标(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城镇化效率指数、城乡协调程度指数)来看,我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基本与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同步,城镇化效率指数明显落后,城乡协调程度指数相对超前。

    二、我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一)城市人均GDP

    从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可以看到,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大都较高,均居全国前50位。人均GDP位于前三位的鄂尔多斯、克拉玛依、东营,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48、4、16位;而人均GDP处于后三位的定西、陇南和固原,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238、224、216位。

    从我省情况来看,人均GDP位于前三位的榆林、延安、西安,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3、6、1位;而人均GDP处于后三位的商洛、安康和汉中,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8、9、10位。我市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后于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东莞、深圳、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前10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绥化、伊春、陇南、定西、张掖、天水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200多位。

    我省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西安、咸阳、延安、榆林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处于全省第1、5、6、3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商洛、安康、汉中,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处于全省第8、9、10位。

 

       (三)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

    从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来看,城市财政收入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政府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对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均较高,而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前三位。而该指标处于后十位的商洛、雅安、定西、渭南、钦州、绥化、陇南、武夷、安康、巴中等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200位之后。

    从全省各市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看,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较高西安、咸阳、宝鸡分列于全省城镇化质量指数的第1、5、7位。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较低的商洛、安康分列于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名的第8、9位。我市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759元/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6元/人,位居全省第六。

 

         (四)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指标。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将推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深圳、东莞、克拉玛依、上海、北京、厦门的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较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全国前10位之内;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较低的黑河、绥化、临沧等后十位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全部处于200位之后。

    从全省各市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情况来看,比重较高的西安、榆林、铜川位列城镇化质量排名的第1、3、2位。比重较低的商洛、安康、汉中位列城镇化质量排名的第8、9、10位。

  

   (五)人均财政教育支出

    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越高,一般城镇化质量也越高。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较高的前10位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前10位;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克拉玛依分列前四位。而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较低的后10位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在200位之后。可见,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和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从我省数据看,我市人均财政教育支出最高,西安次之。城镇化质量排名也位于前列。汉中人均财政教育支出最低,其城镇化质量排名也位于末位。

  (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SO2排放量

    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反映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虽然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一个负向指标,但却印证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即单位GDP的SO2排放量越大,表明城镇化的环境代价越大,城镇化质量越差。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较低,其中有5个城市在200位之后,另5个城市在100位之后。而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处于后10位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在30位之前。

    从我省数据来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SO2排放量与城镇化质量依赖关系并不明显。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代价越大,城镇化质量越差的趋势。全省这一数据排名也凸显了我市在城镇化质量上的薄弱环节。在全省位次靠后,仅优于渭南市。

 

  (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表示(农村为1),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一个负向指标。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城乡协调程度越低,城镇化质量也就越低。

    从全省各市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的西安、铜川、榆林,城镇化质量排在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商洛、宝鸡,城镇化质量排在后列。

   

   三、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载体。城镇化被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列为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及最大潜在内需之源,2012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城镇化,并强调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并提出要走“人本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破解只重速度不重质量问题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中之重。

    2012年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60.44%,位居全省第二,仅低于西安71.51%。从全国城镇化质量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我市在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人均GDP、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生态环境效率指标(单位GDP耗电量、单位GDP耗水量、单位GDP的so2排放量等)还明显欠缺。从人口的户籍状况来看,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3.14%。与人口城镇化率相比,前后相差的7.3个百分点之中,意味着农民转为市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市推进城镇化改革措施
    科学的城市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发展规划要科学确定城镇规模,体现城镇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功能区分,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个性,突出自然风貌。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

    按照产业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园区发展规模和水平。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园区发展以城镇作为载体,使工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高标准规划重点镇建设,根据重点小城镇的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推动其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特色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扶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较大的县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二)统筹城市与城镇的协调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建设和行政社会管理,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变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城乡差别化的政策,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机制障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权利,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配套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科学配置城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适应城镇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用水的需要,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再生水利用;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四)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使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够享有基本保障。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网络编辑:王晓刚
信息审核:袁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