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我市人口现状分析及建议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7-07 10:4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14年,全市积极推进人口管理与各项服务政策,常住人口总量增势放缓,空间分布结构逐步优化,出生死亡变动保持稳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社会保障压力逐步显现。本文通过分析常住人口总量及其变动,年龄结构特征,就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压力提出建议。
  一、人口总量情况
  (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84.51万人,比2013年增加2300人,增长0.27%;出生人口8307人,比上年增加115人,增长1.40%;死亡人口5104人,比上年增加22人,增长0.43%;自增人口3203人,比上年增加92人,增长2.90%。虽然全市人口总量有所提高,但人口自然变动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总人口基本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
  (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城镇人口52.58万人,比2013年增加0.96万人;城镇化率62.2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65个百分点,居全省排名第二位。与2010年数据相比,全市城镇人口增加4.28万人,平均增长1.07万人/年,较2001-2010年十年间平均增速高出0.69万人/年。我市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三)老龄人口增加明显。从户籍人口情况看,2014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22万人,占总人口16.92%,比2013年提高0.4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85个百分点;18岁以下人口13.21万人,占总人口15.72%,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比2010年降低2.78个百分点;18-60岁人口56.62万人,占总人口67.36%,比上年降低0.79个百分点,比2010年略降0.07个百分点。
  (四)人口性别比例基本正常。从户籍人口情况看,2014年全市总人口84.0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3.78万人,占总人口的52.08%,比2010年降低0.20个百分点;女性人口40.28万人,占总人口的47.92%,比2010年提高0.20个百分点,人口性别比为108.66,基本处于合理区间。
  (五)人口流动趋于活跃。从户籍人口情况看,2014年全市外来人口1.03万人,外出人口1.40万人,净流出人口0.37万人,较2013年增加0.35万人,较2010年增加2.92万人,全市净流出人口有所增加。
  二、我市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2014年,我市人均GGDP已达到6575.43美元,城市化率为62.2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2年数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进入国际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划分的标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NI划定在3976美元到12275美元,国际上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城镇化率大多在50-70%之间。按钱纳里“发展模型”中人均GDP的指标衡量,全市城镇化率应超过65.8%,而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实际为62.22%,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市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成本加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0-2014年全市老龄人口数据如下:

 

 

从表中数据明显看出,近五年来,全市老龄人口逐年增加,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随着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样,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需要政府加大这方面财政支出。
  (三)劳动人口增长后劲不足。2014年,全市劳动力人口68.56万人,占总人口80.98%,较2013年增加796人,增速回落0.18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加8391人,增速回落0.22个百分点,增长动力略显不足。随着全市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调整,社会抚养比逐步升高,抚养成本逐渐加大,相应的“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退。
  三、意见和建议
    (一)着力提高城市功能,为全市经济增添后劲。1、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步伐,促使农民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向城镇聚集,真正使农民工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推动“四化”同步健康发展。2、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加大棚户区的改造力度,放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租住条件,使广大农民工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住房优惠政策。3、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4、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镇集聚能力,改进全市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吸纳能力,加大物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人口进一步聚集,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二)推进养老机制改革,创新养老产业发展。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投资机制;科学谋划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包括市政建设、公共设施、住宅等方面如何适应老年人的增加和需求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退休制度作出相应调整,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另外如何将老年人拥有土地经营权,城市老人拥有福利房产权,转化为老龄人口购买老年服务和老年消费的能力,也可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优化人口与产业结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针对我市人口结构适当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双向作用共同加深人口素质与产业分布的调节能力。新常态下,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运用先进技术逐步替代传统产业,摆脱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人口红利、资源消耗的生产模式向依靠产业创新、科学管理的新模式转变。同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吸引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外来人口流入我市,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为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网络编辑:肖芝华
信息审核:陈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