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五载风雨克难攻坚 转型升级再谱新篇

——“十二五”时期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9-02 14:2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全力打造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持续的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全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87.7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5.36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34.41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年经济规模。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330亿元,增长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8%,成为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2317元,增加到2014年的38550元,“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4058元,年均增长13.7%,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13.7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2.06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2.08亿元,年均增长25.8%。预计201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增长12%,“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9%,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4.6亿元,利税总额33.8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02.4%和10.2%。“十二五”前四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2%,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被国家确立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一)农业形势喜人。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药、扩菜”的思路和“做精、做优、做特”的方向,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0.1万亩,粮食总产23.39万吨,其中,夏粮6.86万吨,秋粮16.53万吨。设施蔬菜发展迅速,果业提质增效明显。全年蔬菜产量16.5万吨,增长6.1%;园林水果总产69.06万吨,增长2.5%。畜牧业量增价稳,全年猪肉产量0.84万吨,增长1.4%;牛肉产量0.54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2.8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1.7万吨,增长0.3%。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300个,其中20个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市中药材存留面积达到6.92万亩,形成了3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格局。30个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快速推进,规划面积15万亩,占到常用耕地面积的15%,2万亩核心区已建成,基本涵盖果、牧、药、菜等传统优势产业。
  (二)工业提质增效。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9.5亿元,增长12.8%。“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18.38亿元,年均增长18%。预计2015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9%。煤炭、水泥和铝冶炼等传统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较201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三大接续产业总量明显扩大,石油、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全市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8个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2015年我市在统的主要工业品达到37个品类,较2010年增加4个。原油、天然气、人造板、电力电缆管等一批增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加入其中,电石、粗钢、玻璃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被淘汰。
  (三)服务业稳中向好。2014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7.87亿元,增长10.6%。“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10.21亿元,年均增长10.8%。预计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9.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30.4%上升至2015年的32%。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37户,涵盖13个行业大类;2014年资产33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营业收入17.99亿元,增长0.8%。加快同陕文投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旅游产业全面推进,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项目持续加快,小坵渭北民俗生态园开工建设,马咀田园都市和申河香谷湿地特色旅游迅猛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9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22%,旅游休闲养生产业逐步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三、着力激发经济活力,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铜黄高速第二通道、铜旬高速、210国道改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运,铭帝铝业、旺旺二三期、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等一批产业类项目陆续投产,为全市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7.63亿元,增长26%,“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52.6亿元,年均增长31.1%。预计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22%。“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1.92亿元,是前十一个“五年计划”累计投资额的2.2倍,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年均增长27%。
  (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亿元,增长14.1%,“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量8.34亿元,年均增长18.4%。预计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增长13.5%,“十二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70家,比2010年增加135家。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比重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全市汽车零售额4.33亿元,比2010年增加4.07亿元,年均增长75.8%。从对外贸易看,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30.92万美元,是2010年的4.55倍。其中,出口总额2229.45万美元,是2010年的5.71倍。
  (三)非公经济迅速壮大。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非公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82.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5.5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增长了1.02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43.8%提升到2014年48.6%,四年提升了4.8个百分点。
  四、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全力助推就业创业。按照“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的思路,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探索建立了区县、乡镇(街办)、社区(行政村)三级网格化就业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两级财政就业资金全额配套。新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照金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和黄堡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共吸引79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5433人。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1.0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22.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7237元和9169元,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省第二。
  (二)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把解决百姓住房、旧城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2万套、425万平方米,解决了20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4年落实中省以工代赈和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资金6576万元,完成建房主体1055套、11.5万平方米。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三年计划全面完成,累计搬迁安置群众8626人。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48万人,参保率达到98.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79万人,参保率98.9%;新农合参合率99.3%,实现我市居民在省内23家医院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实现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被列为国家同意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列入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开展了唱响铜川、书香铜川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
  五、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一)多措并举抓好节能减排。全市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重点项目28个,关停了药王山大景区范围内的9家水泥企业,关闭了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和铜铝公司100KA预焙电解槽330台,拆除了石碴厂、白灰窑59个,华能铜川照金电厂超净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施了20家重点企业环保设施提标改造工程,6家水泥企业10条脱硝设施建成投运,实现了水泥脱硝设施全覆盖。2014年万元GDP能耗下降6.62%,降幅居全省第一。
  (二)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强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2014年拆除燃煤锅炉183台,新建天然气锅炉146台,新增天然气用户1.02万户,城市气化率达到76%,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8.6%,污水处理率89.4%。在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后,全年仍收获229个优良天数,超过全省考核指标89天。
  (三)大手笔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2014年植树造林13.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7.9平方公里,实施“五大绿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4%、46.5%,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第二代朱鹮在我市成功繁育,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明例证。
  六、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以人为核心,坚持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通过南拓西展、北疏、中控,构筑“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新区—坡头”的带状组团型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加快改造提升北市区,积极开发建设南市区,形成了南市区“四纵四横一环”的骨架路网和北市区“一纵一横”的“十字型”公路主骨架,带动了宜君县、7个重点镇、50个新型社区、100个中心村统筹协调发展。以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坚持交通便利化、经济融合化、产业互补化,主动融入西安大都市圈。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黄堡省级重点示范镇和照金、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快。照金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样版,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建成19个城市社区、1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农村幸福院132个。城镇化率达到62.22%,居全省第二位,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位居全省第四。


网络编辑:肖芝华
信息审核:聂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