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你追我赶奋勇争先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 铜川市十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9-02 16:4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04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多方出台鼓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新举措,十年来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我市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也正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2014年,在传统支柱产业受到冲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市经济在逆境中奋力前行,稳中向好。从城区经济看,2014年,王益区、印台区和耀州区(含新区)三区实现生产总值310.88亿元,是2004年的7.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1.3%,较2004年下降2.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1.61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占全市财政总收入89.6%,较2007年降低3.9个百分点。
  从县域经济看,2014年宜君县实现生产总值29.54亿元,是2004的8.5倍,占全市的8.7%,较2004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68亿元,是2007年的5.4倍,占全市的10.4%,较2007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城区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44亿元、204.65亿元和89.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5.3∶65.8∶28.9,第一、三产业比重较2004年分别回落了3.7和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了11.2个百分点。2014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和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较上年回落2.3和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非公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宜君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13亿元、17.09亿元和6.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20.7∶57.9∶21.4,第一、三产业比重较2004年分别回落了17.9和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了26.4个百分点。
  (二)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一产方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8个现代农业园区汇聚龙头企业29户,2014年完成投资10.54亿元。伊利奶牛养殖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已引进澳洲奶牛958头。昊诚集团、雅荷集团实施的现代农业项目、优美小镇建设顺利推进。铜川大樱桃、耀州瓷、铜川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宜君核桃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樱桃、草莓、葡萄等特色采摘农业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产方面: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抓住城市转型和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机遇,坚决向粗放的生产方式告别,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转型项目,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加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接续产业培育力度,全市经济行业结构日趋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2014年,对投资亿元以上、带动转型发展的40个骨干项目,集中力量强力推进。全市非煤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三大接续产业总量明显扩大,石油、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原油、天然气、人造板、电力电缆管等一批增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加入其中,电石、粗钢、玻璃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被淘汰。
  三产方面:与陕文投、陕煤化签订文化旅游全域战略合作协议,照金香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照金镇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的特色旅游小镇;药王山文化景区被确定为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一;玉华宫景区、陈炉古镇景区、耀州窑博物馆等景区建设持续加速。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和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签约项目28个,涉及资金60.03亿元,其中,中医药休闲养生类项目资金占到总签约项目资金的65%。
  (三)民生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2014年,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5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88元,是2004年的5.4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6人,较2007年增加39人;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为90%,较2007年提高70个百分点;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4966元,较上年增加66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6平方米,较上年增加6.5平方米。
2014年,宜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417元,是2004年的5.5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1%,较2007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5.9%,较2007年提高21.54个百分点;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6.2%,较2007年提高47.2个百分点。
  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55所,在校学生7.66万人。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00个,拥有病床51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969人,分别较2004年增长95.7%、47.4%和70.3%。累计建成7万套保障房,解决了20余万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0.6%、新增财力的81.3%用于民生领域。实施了“一元民生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丧葬费补贴、计生特殊家庭补助,开展了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改革。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2014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称号。开展“清洁铜川”行动,扎实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坚决向污染宣战。拆除危旧建筑19.2万平方米,对20余家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实行了提标改造,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6.62%,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一,我市三区包揽前三名;其中,耀州区较2007年实现飞跃,由24位上升到第2位;其主要污染物减排率为13.43%,2014年位居第4位。宜君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5.21%,较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位次从第36位跃居第2位;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
  2014年,全市绿化造林13.25万亩,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4%、4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9天,均较十年前有巨幅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办综合评估。宜君县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城区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耀州区19.1平方米,位居城区第一位,王益和印台均为12.5平方米,并列第8位。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省强区、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综合位次靠后,竞争力尚需提升
  从2014年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考评结果来看,24个区中有6个进位、11个保位、7个退位。从我市城区位次看,三区中位次最靠前的耀州区居全省第14位,在24个区中处于中游以下;向前看,紧随杨陵区和灞桥区,向后看,阎良区已连续两年紧随其后。王益区居第16位,与耀州区之间位次差距由2013年的3位缩小到2位,居于其前的是阎良区,紧随其后的是汉台区。印台区2009-2013年连续五年居第22位,实现“保位战”,2014年后退一位至第23位,被汉滨区超越,仅居于商州区之前。
  从2014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评结果看,进退位幅度明显大于城区。83个县中有36个进位,最多的前移了24位(延川县由67位跃居43位);25个退位,最多的后退了23位(周至县由43位滑落至69位),其中后退位次超过10位的就有7个县;余下的22个保持原位。我市宜君县居第36位,虽较上年位次前移一位,但进位力度明显不足。
  我市三区平均水平与全省五强区相比,差距很大,GDP仅为五强区平均水平的15.7%,财政总收入仅为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五强区的77.2%。我市位次最前的耀州区与五强区末位的秦都区相比,耀州区GDP是秦都区的35.5%,财政收入是秦都区的37.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秦都区的45.9%和33.3%。差距大一方面表明我市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另一方面表明我市县域经济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产业层次偏低,制约经济持续增长
  2014年,我市三个城区的三次产业占比为5.3∶65.8∶28.9;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48.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6%;三大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占6.3%。可以看出,我市工业仍以煤炭、电解铝、水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体,属于国家压缩过剩产能、限制发展的行业,同时接续产业十分弱小,占比低,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偏低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形势不容乐观。
  从全省看,我市区县工业整体水平与全省工业增速前十名区县差距明显。2014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宜君县增长21.3%,低于全省增速第一名的麟游县9.1个百分点;增速最低的印台区增长9.7%,低于麟游县20.7个百分点,差距更大。
  三产占比呈地位徘徊,自2004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年下降,由2004年的40.2%降至2013年的26.5%,2014年小幅回升至28.2%,比全省(36.4%)低8.2个百分点。分区县看,仅王益区(4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二区一县占比偏低,位次靠后。
  (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
  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14年,王益、印台、耀州三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24个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60.8%、25.1%、86.5%,分别居第18、24、15位。工业投资占比偏低,王益、印台、耀州工业投资分别占各自投资额的40%、29.1%、27.4%。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较低,王益、印台、耀州分别为4007元、1308元、7985元,除耀州区高于全省24个区平均水平(6861元)3978元外,其余两个区分别低于平均水平2854和5553元。因此,自身实力较差,投资力度不足,引进投资数量较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2014年全市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5.5亿元,占GDP比重为48.62%,低于全省(52.7%)4.08个百分点,我市仅王益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余均占比偏低。但与2007年相比,各区县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耀州区提高最多,为10.6个百分点;王益区由14位跃居第5位。
  2014年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193户,在十个地市中水平是很低的。在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缺乏项目信息及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与支撑。加之后期管理服务、要素扶持特别是资金、技术支持相当薄弱,对非共企业成长甚为不利。各工业园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到位,总体发展缓慢,引进大的工业项目少,技术水平不高,行业带动力不强,特别缺乏具有较强成长能力的新产业。
  三、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建议
在新常态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地方特色,更要着眼市场需求,不仅要注重主导产业的发展,更要大力推动接续产业的培育和经济转型升级。还要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准突破口,开辟新路径,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产业发展方面。一要抓住工业这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落实好中省市促进经济稳增长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克服外部大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保持煤炭、建材、铝业等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总体稳定,努力实现稳煤救铝增电销水泥的目标。二要加快谋划新产业、新能量的聚集。近期,应重点抓好铝材加工、较高水平中医药制造、装备制造业升级、石油、紫砂等产业的升级,远期要认真研究《中国制造2025》总体框架和九个重点方面内容,找准突破口,在国家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未来产业方面不断开辟新路径。三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种养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有意识扶持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四要注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既做好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又注重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宣传,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推动全市转型发展。
  (二)要素支撑方面。一是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科技、金融、规划、土地、环保、工业园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重要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精心研究国家和省上的产业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先导性的新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与后劲,积极争取中省扶持。三是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混合经济、外向经济,切实解决制约创业、创新发展存在的瓶颈难题,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做大经济盘子。
  (三)目标定位方面。从近期来看,2015年王益区、耀州区力争进位,宜君县力争进2位,印台区保位不退位。从远期来看,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到“十三五”末实现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目标。有一个区进入前十名,城区GDP、财政收入达到五强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上;宜君县综合排名进入前二十强。
  (四)考核奖惩方面。全面执行《铜川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铜川市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六条措施》,积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重新划定区县功能定位,提升区县考核的科学性,引导区县加强对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和新路径的研究,立于高端,开拓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网络编辑:肖芝华
信息审核: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