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铜川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铜川市第三次经济普查系列研究报告之八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28 09:3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支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提升我市整体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的重点,制定支持政策,强化发展措施,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2013年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为依据,通过分析2008年以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变化,找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2013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就业机会显著增多。
  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法人单位较第二次经济普查明显增多。2013年,全市第二、三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583个,较2008年增长16.1%,其中多产业法人单位增长1/3;分行业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七个行业法人单位数较2008年增长70%以上。从区县来看,新区法人单位数增幅居首位。新区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法人单位922个,较2008年增长70.4%,占全市16.5%,较2008年提高5.2个百分点;王益区、耀州区分别增长24.7%、28.9%;印台区、宜君县分别下降19.1%和8.3%。主要原因是经济活动向其他区分流,大型厂矿关闭停产,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从业人员较快增长。2013年,全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8.5万人,较2008年增长25.9%,其中,女性6.11万人,增长44%。表明经济活动增多,活力增强,社会就业机会增多,尤其是女性就业岗位大幅提高。经济活跃增加了工作机会,上述七大行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快于其他行业,均在80%以上。从区县来看,新区就业人数增幅居前,女性从业人数增速高于平均水平。2013年,新区从业人员27814人,增长69.1%,占全市比重15%,较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女性从业人员增长77.5%,高于平均水平33.5个百分点;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从业人员分别增长17.9%、30%、23 %、6.8%。(见表1)

 

 


表1   分区县法人单位及从业人员与二经普对比 

 

 


  (二)综合排名总体前移,争先进位压力增大。
  2013年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分别排名第14位、第17位、第22位,较2008年前进5位、4位、1位;宜君县排名第37位,前进10位。(见表2)

 

 

表2   2008年—2013年我市县域经济监测位次变化情况

 

区县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五年前进位次

耀州区

19

18

17

17

15

14

5

王益区

21

19

20

20

19

17

4

印台区

23

22

22

22

22

22

1

宜君县

47

59

53

43

40

37

10

 


  虽然我市三区一县的综合位次总体前移,但应关注的是,在24个城区中,我市三个区一直在后十名徘徊,排名最前的耀州区也仅排第14位;在83个县中,宜君县用五年时间前进10位,但仍位居中游。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你追我赶、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不进步就会退步,进位压力连年加大,必须左顾右盼,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争先进位。(见图1、图2)

 

 

 

 

 


  (三)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13年,全市城三区(新区包含在耀州区内)实现生产总值298.81亿元,是2008年的2.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王益区、耀州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24个区前五名。区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99.6亿元,比2008年增加63.28亿元。宜君县实现生产总值24.46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市的7.6%,较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见图3)

 

 

 


  2013年,全市城三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85亿元,是2008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高于全市4.2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1446元,比2008年增加1062元。宜君县地方财政收入1.94亿元,是2008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9%,高于全市10.6个百分点。
  (四)二产主体地位增强,非公占比明显提升。
  2013年,全市城三区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3亿元、198.09亿元和85.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1∶66.3∶28.6,二产增加值是2008年2.6倍,占比较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2.5倍,占比有所降低。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引领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铜川作为工业城市,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呈现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接续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势头。
非公占比明显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8.1%,较2008年提高10.68个百分点;从各区县非公占比来看,宜君县、王益区、耀州区高于全市,分别为52.1%、51.5%、48.2%。从各区县非公比重提升幅度来看,印台区、王益区、宜君县高于全市,分别较2008年提高12.6、11.11、10.97个百分点。(见图4)

 

 

标题: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五)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民生建设明显加强。
2013年,城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9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96元,较2008年增加14978元,年均增长18.5%。宜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423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17元,较2008年增加4482元,年均增长20.3%。(见图5)  

 

 


  2013年,王益、印台、耀州三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123人、67人、67人,较2008年分别增加46人、32人、32人。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74.1%、77.8%、71.3%,分别较2008年提高了7.4、26.1和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2.6、32.7、49.7平方米,分别较2008年提高10.45、8.6、25.42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分别为87%、80%、92%,较2008年提高56.19、64.21和79.05个百分点。
宜君县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人,较2008年增加36人;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等民生支出占比为78.5%,提高34.5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5%,提高20.6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3.1%,提高55.57个百分点。
  (六)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2013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30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1%,其中王益、印台、耀州三区分别下降5%、5.4%、5.3%,包揽全省24个区的前三名;耀州区主要污染物减排率为13.43%,位居第4位,仅次于未央、汉台、临渭三区;宜君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21%,位居全省83个县的第2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3年,王益、印台、耀州三区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11.9、12.4、19平方米,较2008年分别增加3.6、4.4、7.04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均达到87%以上。宜君县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为97.9%,较2008年提高38.6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34.7%。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我市城三区综合实力在全省24个区排名中,均居中等偏下位次,宜君县在83个县居中等位次。我市城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水平与全省五强区差距较大。(见表3)

 

 

3   2013年我市城三区与全省五强区人均指标对比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财政总收入(元)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雁塔区

78827

16519

86160

40947

35341

16724

未央区

73618

14635

88099

44270

33268

16455

莲湖区

74876

11116

83006

52260

34450

碑林区

84589

12688

74694

71442

34520

秦都区

73441

9790

98534

18247

32081

10787

五强区平均水平

77070

12950

86099

45433

33932

15288

王益区

36259

2558

30841

16089

24995

9189

印台区

37622

4377

12840

6905

23778

7879

耀州区

42769

6215

44301

6155

28528

9099

三区平均水平

38883

4383

29327

9716

25767

8722

占比(%

50.5

33.8

34.1

21.4

75.9

64.4


  注:碑林、莲湖两区无农村居民,故无农村居民收入数据,占比指我市三区平均水平占雁塔、未央、秦都三区平均水平的比重。
  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耀州区与全省五强区末位的秦都区相比,耀州区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秦都区的58.2%、63.5%、45%和33.7%;人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秦都区低3553元和1688元。差距大一方面表明我市县域经济的实力较弱,另一方面表明我市县域经济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各区县发展不平衡,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各区县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从总量指标看,耀州区生产总值过百亿,是宜君县的4.4倍,新区的财政收入高于面积大、人口多的印台区和宜君县,王益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远高于其他区县。王益区和印台区人口相近,王益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的41.7%,印台区仅占18.8%;耀州区和宜君县地域面积相当,耀州区GDP占全市的32.9%、财政收入占17.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22.3%;宜君县GDP占全市的7.6 %、财政收入占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6.3 %;新区在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仅低于耀州区。(见表4)

 

 


表4   2013年各区县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全市

王益区

印台区

耀州区

新区

宜君县

面积

平方公里

3882

162

627

1474

143

1476

人口

万人

84.28

20.21

21.88

23.93

9.01

9.25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23.27

75.89

77.21

106.47

39.24

24.4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4.10

2.2

1.74

4.3

2.61

1.94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亿元

84.70

35.33

15.89

18.88

9.23

5.37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实力较强的耀州区、王益区,支柱产业依然依靠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接续产业培育不足,规模很小,不利于我市转型发展。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201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虽较2008年缩小了0.3个百分点,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变化相比非常缓慢,其中印台区、新区、宜君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的途径少、空间小,各区县除了果业、养殖业产业化水平较高以外,其他种植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抗风险能力差,生产成本逐年提高,产出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副产品深加工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四)产业层次偏低,制约经济持续增长。2013年,我市三个城区的三次产业占比为5.1∶66.3∶28.6;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54.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4%;三大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8.03亿元,占4.4%。可以看出,我市工业仍以煤炭、电解铝、水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体,属于国家压缩过剩产能、限制发展的行业,同时接续产业十分弱小,占比低,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偏低,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形势不容乐观。
  三产占比呈低位徘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2.5%降至2013年占28.3%,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占比低于全省(36%)7.7个百分点。分区县看,仅王益区(44.3%)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其余二区一县占比偏低,均低于25%。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使命,更面临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挑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多元支撑,加快创新步伐。各区县应以自身资源禀赋为基础,注重比较优势,找准着力点,提升产业经济实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展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非煤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有潜力、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形成多元支撑,避免全市经济因转型产生动荡或断层。支持县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县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突出特色,体现时代新潮。县域经济必须在顺应发展大势的前提下突出各自重点和特色,应结合自身优势,深挖潜力。铜川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低耗能、前景广的休闲养生旅游业,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带动服务业发展和升级。区县发展要依托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绿色经济。建议王益区深挖孟姜女历史典故文化,开发姜女故里、孟姜红桃,借耀州窑博物馆发展耀瓷文化;印台区加强陈炉古镇建设,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同时利用当地特有的龙柏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耀州区依托“一圣四杰”故里和照金香山景区,打造人文旅游、养生旅游、红色旅游,宣传开发窝窝面、咸汤面等传统美食;新区应着力申河香谷湿地旅游开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规划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景区知名度;宜君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气候发展避暑生态游,利用彭祖、长城文化发展人文游,利用旱地梯田、核桃玉米等发展观光体验游。
  (三)统筹发展,突出园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目的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城乡关系。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户籍、土地、就业、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更要搞好产业布局。目前,我市有四大工业园区和8个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32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11个,市级7个,区级14个,五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要将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快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加大引资的力度,要围绕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要引进资金,更要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和专利技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陕西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省份,铜川要把握大好机遇,扩大城市影响力,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今年我市召开了中医国际传播暨“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将积极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各区县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向外积极推介我市特色产品,吸引外资和游客,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扩大影响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编辑:肖芝华
信息审核:聂燕